基于AHP-FCE法的大学校园景观评价
——以贵州大学西校区为例
2020-12-09陈斯琪
陈斯琪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
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亦是高等院校的标志。良好的校园景观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亦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师生资源[1]。由此可见,校园景观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地对校园景观质量进行评价,了解校园景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现存问题,进而完善优化校园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
贵州大学(Guizhou University),简称“贵大”,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贵州大学西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甲秀南路,占地面积约204万m2,总建筑面积124万m2,毗邻花石路和甲秀南路,交通便捷,依山傍水,具有较好的景观物质条件。
图1 贵州大学西校区平面图
图2 贵州大学西校区鸟瞰图
2 研究方法
首先基于AHP法建立贵州大学西校区校园景观评价体系,并求出各因子的相对权重;再运用Likert量表和问卷法得到各项因子的评价数据;最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函数,给出评价等级,进而分析总结评价等级成因并提出校园景观优化建议。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AHP)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的一种定性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2]。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组成因素,并建立各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再结合人们的判断与经验对相关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到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最终对研究的问题作出最优的决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简便性和准确性的特点[3]。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FCE)法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常广泛运用于解决难以量化的问题,例如景观的满意度等较为抽象主观的问题。该方法所得结果也较为合理且系统性强,因而得以推广使用[4]。
2.3 构建校园景观评价模型
2.3.1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基于相关文献和专家的建议,从植物景观、水景观、小品与设施和文脉传承4方面选取16项评价因子,建立贵州大学西校区校园景观评价模型。如图3所示,评价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A);第二层为准则层(B);第三层为评价因子层(C)。
图3 校园景观评价指标构建
2.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各影响因子指标权重时,首先将选定好的指标因子分层处理,然后按照重要性1~9度标度法,向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的10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对图3中的准则层B因子和评价因子层C因子分别进行两两权重比较,从而得出各因子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依此建立评价判断矩阵,再基于特征根法,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值,经过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后,得到各评价因子最终的权重向量。
具体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步骤为:首先对准则层B1、B2、B3、B4的相对权重进行计算,即植物景观、水景观、小品与设施和文脉传承相对于目标层A即贵州大学西校区景观评价的重要程度;随后对指标层C11、C12……C43的相对权重进行计算,然后将标准层的相对权重与准侧层的相对权重进行加权,最终得出标准层的组合权重;最后经过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后,得到各评价因子最终的权重,见表1[5]。
表1 校园景观评价因子权重
2.3.3 给出模糊综合评价中的评语集。基于Likert量表给出5个态度选项:非常差、差、一般、好、非常好(各选项代表的罗马数字为Ⅰ、Ⅱ、Ⅲ、Ⅳ、Ⅴ),再让评判者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态度选择,以此建立模糊评语集,即V=(V1 V2 V3 V4 V5)[5]。
此次问卷调查共邀请了西校区在校师生40人完成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3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5%。受邀者根据对贵州大学西校区景观的使用感受对16个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回收问卷后,将各项因子得分取均值后进行数据分析。
2.3.4 模糊综合评判。通过对调查所得的贵州大学西校区景观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可整理得到各指标隶属矩阵,然后通过2次模糊评判,最终可得到贵州大学西校区的校园景观评价等级。以下是对贵州大学西校区景观模糊评判的计算过程:
(1)首先对受访人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西校区景观评价表。
表2 贵州大学西校区景观评价表
(2)进行一级模糊评判: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得知,贵州大学西校区的植物景观Y(1)评价等级为Ⅳ,即评价较好;水景观Y(2)评价等级为Ⅲ,即评价一般;小品设施Y(3)评价等级为Ⅲ,即评价一般;文脉传承Y(4)评价等级为Ⅳ,即评价较好。
(3)进行二级模糊评判:
根据一级模糊评判的结果,Y(1)∣Y(2)∣Y(3)∣Y(4)组成二级模糊评判隶属矩阵: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二极模糊评判结果可知:贵州大学西校区的校园景观等级为Ⅲ,即景观评价一般。
图4 西校区植物景观现存问题示意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景观评价分析
贵州大学西校区植物景观总体评价较好,在植物的健康情况、种类多样性、季相多样性、色彩多样性和搭配和谐性方面均有较好的评价。经实地调查发现,贵州大学西校区内的绿地可达性较好且绿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且季相变化明显,其植物景观营造手法多种多样,善于结合地形变化或列植或丛植或孤植,同时在植物种植搭配方面也注重了高、中、低层次景观,色彩较为丰富。
但西校区植物景观在蔽荫效果和与硬质景观协调度方面评价一般,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区域在秋冬季无树叶蔽荫,树池内杂草丛生或杂乱无章、无草植生长,部分区域草植未与周边硬质铺装有较好的协调,部分区域草坪因人流践踏及后期维护不到位。
3.2 水景观评价分析
贵州大学西校区水体景观总体评价一般,特别在水体质量方面评价较差,在水景安全性和水景视觉效果方面评价一般。经实地调查可知,西校区的主要水体景观为阅湖,阅湖紧邻图书馆,与周边小山丘呈环山抱水之势[6],水体周边多为草坡与植被,驳岸工程较好。但存在着水景中的水生植物管理不到位、部分驳岸区域景观较差、水体不清澈、景观性较差、存在死水情况的问题。
图4 西校区水景观现存问题示意图
3.3 小品设施评价分析
贵州大学西校区小品设施总体评价一般,在艺术性和实用性方面评价一般,在多样性方面评价较差。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西校区内的小品设施较少,可见校区内有路障、座椅、长廊、雕塑、路灯等小品设施,但其数量较少,且缺乏趣味性和创意性,从而无法起到美化环境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3.4 文化传承评价分析
贵州大学西校区在文化传承方面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在校园时代特征和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评价较好,在校园历史积淀方面评价一般。西校区选用“贵大红”为主色彩,彰显了校园的文化风格,其建筑物风格以现代主义和欧式建筑为主,建筑布局以组团式为主,建筑色彩以“贵大红”为主,具有较好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而形成西校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也极具时代特征。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除少部分小品设施外,西校区景观较少体现出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因此可在西校区增加贵大历史文化的相关景观。
4 优化建议
4.1 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应加大贵州大学西校区的植被管理和维护力度,避免出现植被荒秃的现象;可在草坪区域增加标识或防护设施防止人流践踏而致的荒秃现象;整修改善树池损坏和脏乱的现象,可在树池中增加花卉类植物的种植,以此增加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修复优化部分区域中植被与硬质景观的衔接;增加道路两旁的树植种类或多采用常青树,以此优化蔽荫效果。
4.2 水景观优化建议
贵州大学西校区的水体景观整体评价一般,亟需针对水景观建立完善的养护方案。应加大力度改善并保持水质,加强对水生植物的管理和维护,增加水边设施的数量以提高水景的安全性和怡人性,同时也可多增加一些亲水平台等亲水空间以增加水景观的趣味性。
4.3 小品设施优化建议
贵州大学西校区的小品设施数量较少且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缺乏一定的特色。因此应在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使用感受的同时,结合贵州大学特色和历史文化,设计出实用的、富有趣味和特色的景观小品。如适当增加历史雕塑、景观廊架、景观亭等小品设施。
4.4 文化传承优化建议
贵州大学西校区的整体景观大部分都体现出了“贵大红”的文化传承,彰显了西校区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氛围。应注意后期对西校区现有建筑外形的维护和对新修建筑的规划设计融合。同时可考虑增加一些叙事类景观,如利用历史雕塑、记事景墙、纪念碑等来记录或讲述相关历史,以强化西校区的历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