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鸭场鸭浆膜炎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0-12-09尹红光
尹红光
(河南睢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睢县 476900)
1 引言
在目前的鸭养殖行业中,更多的养殖户开始建立规模化养鸭场。这种养殖模式虽然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会增加疾病防治难度。鸭浆膜炎病是鸭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会对鸭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规模化养鸭场需要充分重视对鸭浆膜炎病的诊断及防治工作,降低这种疾病对鸭身体健康的影响,获得更高的养殖经济效益。
2 鸭浆膜炎病的流行特点
鸭浆膜炎病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病,但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饲料、饮水、飞沫以及尘土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伤口都可以传播。一般情况下,2~3周龄的雏鸭感染概率最高,而1周龄内的雏鸭以及成年鸭很少感染。
3 鸭浆膜炎病的临床症状
根据鸭浆膜炎病类型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鸭浆膜炎病的病程通常为1~3天左右,主要感染2~3周龄的雏鸭。在雏鸭患病后,会出现精神不振、缩颈垂翅、食欲降低甚至废绝的症状,眼内会出现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的分泌物,造成眼眶周围羽毛粘连,鼻腔中会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将鼻孔堵塞,进而出现呼吸困难、打喷嚏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在病鸭将要死亡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有点头或摇头的现象。
3.2 亚急性与慢性型
亚急性与慢性型鸭浆膜炎病的病程通常为7天以上,主要感染4~7周龄的雏鸭。在雏鸭患病后,会出现精神沉郁、腿软无力以及痉挛性点头或摇头的症状,严重时会无法保持身体平衡,也可能会出现头颈歪斜的现象。
4 鸭浆膜炎病的病理变化
鸭浆膜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病鸭的浆膜面、心包膜、气囊、肝脏表面以及脑膜浆膜大面积的出现纤维素性渗出。其中急性型的病例会出现心包膜增厚的现象,并且会出现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渗出物。与此同时,心包液会大量增加。如果病程较长,病鸭的肝脏表面会出现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并出现肿大现象,质地变脆,表面为土黄色或棕红色,也可能为鲜红色。此外,气囊会增厚,出现浑浊现象,并且会附着一些纤维素性渗出物,有些为絮状,也有的为斑块状。颈部与胸部的气囊症状更加明显。
5 鸭浆膜炎病的诊断方法
在对鸭浆膜炎病进行诊断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诊断方法:
5.1 临床诊断
对鸭浆膜炎病进行临床诊断,可以通过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实现初步诊断。在具体的诊断中,由于鸭浆膜炎病与禽流感、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症状类似,因此需要主语鉴别诊断。例如,禽流感会造成病鸭的脑神经症状,病鸭的死亡率也更高,还会出现心肌条状坏死、胰腺坏死的现象。而大肠杆菌病会造成病鸭的肝脏肿大、发黑,小肠同样会出现肿大现象。
5.2 细菌学诊断
将疑似病例的心包液或脑组织制作成涂片,在瑞氏染色或革兰氏染色后对其进行镜检,如果能够检测出细小、革兰氏阴性菌,可以确诊为鸭浆膜炎病。与此同时,还可以采集病死鸭的脑、肝脏以及脾脏等组织,使用2%胎牛血清胰酶大豆琼脂或血液琼脂平板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放置在二氧化碳培养箱或烛罐中37℃培养,24小时后,出现直径为1~2mm湿润的乳白色菌落,即可确诊。
6 鸭浆膜炎病的预防措施
在对鸭浆膜炎病进行预防的工作中,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6.1 接种疫苗
在鸭浆膜炎病的预防中,接种疫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鸭浆膜炎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其中灭活疫苗还包括铝胶灭活疫苗、蜂胶灭活疫苗以及油乳剂灭活疫苗等。与此同时,目前使用的鸭浆膜炎病活疫苗能够通过气雾或眶下窦注射的方式进行免疫接种,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在特定时期为鸭群接种鸭浆膜炎病疫苗,能够有效的降低患病概率。
6.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在鸭养殖过程中,鸭浆膜炎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为了对鸭浆膜炎病进行有效的预防,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避免鸭在生长过程中有过多的机会接触传染源。其次,对鸭舍采取必要的通风与保温措施,避免鸭群因出现应激反映而感冒,进而引发鸭浆膜炎。再次,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提高饲料配比的科学性,对鸭舍进行定期消毒,保证鸭群的健康生长。
7 鸭浆膜炎病的治疗措施
在对鸭浆膜炎病进行治疗时,一般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偶偶头孢噻呋钠等。由于养鸭场的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要使用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呋钠等药物进行肌肉注射,避免出现病鸭的大量死亡。
8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规模化养鸭场而言,鸭浆膜炎病是影响鸭群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诊断与防治工作,促进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