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护理中语言沟通的应用与价值分析

2020-12-09

关键词:口头依从性小儿

张 艳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小儿患者的认知功能未完全发育,难以准确表述内心想法,需要结合护理干预强化护患沟通,使其积极配合相关护理操作[1]。常规护理强调护理人员善用眼神交流,开展微笑服务,但患儿普遍存在恐惧和抗拒心理。为此,本研究选取77例小儿患者,以分析语言沟通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主体为77例小儿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组后,A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2~6岁,平均(4.25±0.24)岁;病程10~14 d,平均(11.98±0.15)d。B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6岁,平均(4.57±0.44)岁;病程11~14 d,平均(12.35±0.62)d。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B组行常规护理,即用药监督、观察患儿治疗后反应、为家长提供生活指导和病情监测等[2]。A组行常规护理加语言沟通:

1.2.1 沟通方式

采取书面与口头沟通方式,对患儿采取口头沟通,以清晰且准确的传递信息,在患儿的语言能力范围内引导其主诉症状。结合患儿的年龄段,采取其可以理解的语句,利用肯定式语气使其了解护理意图。如在采集血标本时,护理人员可以向患儿解释需要看看他的小胳膊,要把衣扣解开,脱掉一侧袖子,需要阿姨帮忙吗?不可采用强制性语言,语言沟通时应面带微笑,态度亲和。与家长沟通时,应采取书面和口头相结合的沟通方式,将患儿病历或是护理方案、健康宣教计划、内容发放给家长,讲解重点内容,使其具备护理配合能力。

1.2.2 病历询问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进行自我介绍,询问患儿的年龄、乳名和疾病情况,尽量询问患儿,与其直接沟通,家长可以适当补充。询问时应注视患儿,利用点头或握手等动作给予其鼓励,使其有欲望表达想法。对于患儿的幼稚行为,护理人员应该理解并接受,认真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可以适时的对话语进行修正,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当患儿哭闹时,应该正确引导,使其控制情绪[3-4]。

1.2.3 主动与家长交谈

与家长交谈能够了解患儿情况,评价其生长发育。若家长不善于交流,可采用提问式语言引导其回答。治疗期间不定时向家长询问患儿的情况,以及时调整方案。

1.3 观察指标

测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完全依从:患儿积极配合所有护理操作;部分依从:患儿可配合部分护理操作;有所抵触:部分患儿对于护理操作有抵触情绪与抵触动作;十分抵触:患儿不接受所有护理操作。依从性是完全与部分依从之和[5-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 结 果

A组的护理依从性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小儿疾病的种类较多,患儿年龄小,器官发育不健全,诊疗难度大。疾病会影响患儿的身体机能发育和心理状态,需要加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是临床操作的实施主体,应通过有效沟通提升护理效率。语言沟通是患儿护理的有效方法,能够建立信任感与亲切感,引导患儿主动表达不适感。与患儿的沟通方式为口头交流,需要注意沟通态度和语言表述方式。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为口头+书面交流,可以全面掌握患儿信息,提高家长的配合意识,协助护理人员完成相关操作。语言沟通能够保证护理工作的细致性、全面性、连续性和科学性,拉近护患距离,减轻患儿的抵触行为或情绪[8-10],减少或杜绝医患纠纷。结果中,A组的护理依从性(92.31%)高于B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语言沟通能够改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消除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陌生感,并能引导其表达想法,使护理人员动态化掌握疾病进展,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适时的心理安慰,有利于疾病的恢复[11-14]。

猜你喜欢

口头依从性小儿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怎样写好英文口头通知
如何写口头通知
小儿涵之三事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小儿难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