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服饰艺术特征的演变

2020-12-09姚孜晔李若辉

染整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昆剧戏服五色

姚孜晔,刘 悦,李若辉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1 昆曲艺术的起源

昆曲也称“昆山腔”,属于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最早发源于元朝的昆山一带,并于明代中期正式成型。宋元时期,南戏传到了昆山地区,与当地的方言以及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了如今富有昆山地方特色的声腔——昆山腔。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昆曲不仅吸取了北方杂剧的艺术特长,并且由于许多文人精英的加入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突出的民族戏剧特色。在形式上,昆曲带有南戏特有的灵活性,不仅是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创新发展的基础,继承其艺术特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1],具体表现在其声腔曲调的变化之中,将歌唱、舞蹈、念白、科范融合在一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仍为世人所传诵。昆曲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露在人们的生活中,这种传播形式对昆曲艺术的兴衰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阶层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许多文人雅士、大夫甚至贵族阶层将昆曲作为精神、信仰寄托,昆曲艺术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一环。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艺术家将昆曲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传承中国经典,创新属于中国的优秀作品令全世界认可[2]。昆曲艺术如南京云锦一般,不仅以美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更如工艺美术品一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代表中华戏曲史上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不可丢失的国粹经典[3]。

2 昆曲服饰的发展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戏曲服饰也被亲切地称为“行头”,是指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各类角色所穿戴的服饰。戏曲服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戏曲服饰,包括服装、鞋履、发饰、官帽等多方面,狭义的戏曲服饰仅指服装,也就是戏服[4]。本文探讨的昆曲服饰主要指狭义戏服。

戏服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萌芽于角抵戏表演中的服装,继而慢慢形成于唐代歌舞与参军戏,之后成熟于宋金杂剧以及南戏。

昆曲中的各类戏服特色各异却并不华丽。戏服的不同款式都是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以及角色来确定,并且有时同一种角色的戏服纹样在不同的演出环境下也有差异。昆曲艺术发展前期的戏服形制多为明式服装,服饰贴近生活,只是为了不同角色而选用不同服装。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昆曲成为许多士大夫所追求的独特文化,戏服逐渐走向高雅,这便是昆曲艺术后期的服饰形制[5]。

昆曲服饰的发展既有对元代杂剧、南戏的继承,又有着自身的创新。在戏服的具体起源上,学术界已经很难考证,多数学者主要根据昆曲的舞台表现对影响服饰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昆曲服饰源于生活,戏曲服饰以明代常服为基调,例如昆曲中旦角的梳水头、老旦的尖包结角头,都要用到古代生活中很常见的网巾。每一件服饰背后都有着自身的故事,其设计并不拘泥于传统服饰,而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魅力以及生命活力。所用的服饰都与其鲜明的人物身份以及性格息息相关。在服饰颜色方面也有讲究,例如绿色一般是反面人物穿戴,暗含批判意味。其二,昆曲戏服根据不同的人物设定对传统服饰进行美化,例如乌纱帽多为贪官及财主佩戴。其三,明清的阶层变化和社会影响导致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疯狂追捧、迷恋昆曲文化,讲究服饰与昆曲内容的完美融合,体现高雅的艺术风格,进而影响昆曲服饰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以及戏曲内容的变化,戏服从原始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朴实到华美,经过了种种阶段和重重考验,最终形成了如今这样丰富多彩的式样。在风格各异的当代社会,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设计师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思维来引导设计,制作出更为优秀的产品不失为一种挑战[6]。

3 昆曲服饰的艺术特征

昆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百戏之祖”的美称。在昆曲艺术传承的过程中,昆曲服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戏曲服饰与戏曲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昆曲服装与昆曲的发展关系也不例外,就如同青铜器皿与其装饰纹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样[7]。

3.1 制作工艺

昆曲在纹饰制作工艺上运用最广泛的是苏绣。苏绣为四大名绣之首,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统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明代逐渐成熟,形成属于自己、具有苏州特色的刺绣风格。昆曲服饰的线绣常用针法有散套、滚针、打子、集套、正抢、反抢等,非常精致,极为华美。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而且地方特色浓郁。苏绣服饰表面的绣花平整干净,针脚有疏有密,针迹平整,丝绸顺滑,色彩柔和,还有一定的光泽,看上去光彩耀人。在角色表演过程中,身着的服饰图案精美、生动灵活,在灯光的映衬下展现出若有若无的柔和光泽,令人叹为观止。

3.2 色彩运用

昆曲服饰主要以明代常服为基础,运用到的颜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昆曲服饰色彩可以直观地向观众传达剧中角色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格等信息。昆曲服饰都以底色为本色,分为上五色(也称为正五色,为红、绿、白、黑、黄)和下五色(深蓝、湖色、粉红、古铜、紫色)。上下五色系统是中国传统五色观念的延续,其形成与当时的民间文学“五行学”有紧密的联系。昆曲服饰按照“五行”中的色彩象征,以下五色为贱,如丫鬟所穿的梅香衣、采莲衣裤以下五色、杂色为多;而通用官衣一般有紫、红、蓝、黑、绿、古铜、月白等多种;官衣的服色以紫、红色为贵,蓝色次之;明黄为帝后的专属。隋唐以前,“正色”是尊贵之色,而“间色”则是卑贱之色[8]。

昆剧中色彩制度的形成与明清时期江南发达的印染业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到了明初时期,民间的服色受官方禁令的影响,只能发展官方允许色彩范围内的染织技艺,色彩大多以官民可以着装的色彩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浅色为主。此时,上下五色所象征的意义和“五行学说”当中的概念已经大相径庭。

3.3 图案纹饰

昆剧服饰的美不仅体现在丰富的色彩上,还与其独特的图案纹饰有着密切联系。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开始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这使得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在当时工商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开始盛行。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奢侈的社会风气使得昆剧服饰中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传统昆剧服饰的图案大多来自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形象,以民间元素、传统吉祥图案为主[9]。

昆剧服饰图案的运用十分注重图案纹饰的构图布局,讲究疏密对比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摆放形式代表的寓意也不同。图案的构成也会根据角色的地位、年龄特征等进行区分,往往人物身份越尊贵,衣服上的装饰图案就越繁密。昆剧服饰中的图案使得昆剧服饰的装饰性更强,也增添了昆剧艺术的文化内涵。

3.4 服饰形制

昆曲服饰的形制受明代常服服饰样式的影响,除戎装款式中有些地方与常服有较大的不同外,文装衣饰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特点。昆曲早期的服装多取材于日常服饰,其服饰特点基本沿袭了北杂剧和南戏的服饰形制,只是为了符合人物的角色身份,显得更随意一些。虽然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稍微有些浮夸,但也没有偏离实际[10]。

在明代隆庆至清代嘉庆年间,昆曲服饰成长迅速,形成了昆曲的衣箱制,如衣箱中的蟒服模仿明代蟒服创造而成。在明代,蟒服作为皇帝的特赐品,多是明代武将穿,文官则不穿。到了清代,衣箱中已有五色蟒服,文武官都穿。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因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商贾贵胄汇聚,可以说昆曲服饰发展的昌盛离不开江南经济文化的影响。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及高超的苏绣工艺更是为昆曲服饰在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昆曲服饰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传统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昆曲服饰艺术的发展传承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形式,发展趋势也必定更加大众化,使其融入当下大众的生活,提炼其中的独特元素。探索其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途径,以达到延伸昆曲艺术之形、传承昆曲艺术之意,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探索通过信息化交互技术如APP等途径让用户体验昆曲服饰的制作工艺等,有利于大众获取更多接触这一文化的渠道,从而有更多机会传承发展昆曲文化。

猜你喜欢

昆剧戏服五色
罗周昆剧创作论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五色田畈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