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机升降理论诊治外感热病经验举隅

2020-12-09吕振刘晓谷孔祥威林怡哲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卫气营卫外感

吕振 刘晓谷 孔祥威 林怡哲

作者单位:310013 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吕振 孔祥威)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刘晓谷)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林怡哲)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整体观”的特点。正常情况下,人体气机呈左升右降的变化,若感受了天地之气的变化,人气亦出现变化,气机升降失衡,则会产生各种外感热病。作者行医近二十余年,擅长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现总结诊疗经验,举例说明部分外感热病的诊治,供临床医师们借鉴学习、举一反三。

1 气机升降理论

气机升降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对于这段文字,清代张琦认为“有知之物以神运,故曰根于中”,提出虽然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主宰,但其基础是由五脏、六腑、经络、精、气等组成,这些物质的外在功能表现不仅是包括精神意识活动,还有各脏腑的气化运动规律。一旦这些气化活动障碍或停止,疾病便会产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气机升降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

人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气机升降是五脏的气化活动。五脏的气化活动主要表现在左升右降,其中左主要是指肝气的升发,右主要是指肺气的肃降,即《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本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即是指左、右、水、火分别对应于肝、肺、肾、心,而心肾的位置是遵循“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规律,即阳在上,阴在下,分别是心在上,肾在下。《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记载:“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玉机真藏论》也提到了脾为“孤藏,中央,以灌四旁”。说明脾胃为升降之枢,承转运化着肝、心、肺、肾四脏的升降,辅助脏腑的气化和气血输布。生理情况下,脾健气升可助肝肾之气升,胃气通降以利心肺之气降,脾升、胃降使诸气斡旋于人体之中,支持并影响其余四脏,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之核心。通过气机升降理论看到的人体是一个以脾胃居中斡旋、心肾水火交济、肝肺龙虎回环的格局[1]。

作者认为人体气机升降是从中部的核心区域出发,自左到右,在两个顶点循环往复,如《四圣心源》中提到的脾土左旋上升而生乙木,肝气宣发畅达化热而生心火,肾水随肝木亦左升而上济心火;胃土右降化辛金,肺金随戊土下降,肺气收敛肃降化寒而生肾水,心火随肺金右降而下温肾水。这整个过程,既可以看作是以中气为轴心,带动左升肝肾之气、右降肺心之气的“圆”气向外运动,也可以看作外圈肝升肺降“轮”中影响中土“轴”运转的向内运动。

除了五脏的气机升降,人体在五脏以外还有营卫的气化。《四圣心源》中提到“气统于肺……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说明营卫二气是在经络之气血,且分别是肝肺所统领,而气血又由脾胃所化生,故营卫二气亦由脾胃所化生。肝、心主疏泄,故营气赖肝气统领,受木火之气影响而主疏泄;肺、肾主敛藏,卫气赖肺气统领,受金水之气影响而主敛藏。营卫二气在表,五脏在内,营卫受五脏气机升降的影响,呈一泄一藏的格局调节人体经络之气血。营气疏泄,则汗孔开,血外达;卫气收敛,则汗孔闭,气内敛。若营气被郁,不能外达,郁而发热;卫气被郁,不能外达,卫气不能温煦肌表,则恶寒。

作者认为营卫为人体在表之气血,而其核心即在内五脏的气机升降,故营卫之病,重在调节五脏气机。

2 外感热病的理解

《四圣心源》提到“外感者,因天地之偏,而人气感之。”说明外感热病的产生,是天地之气的偏颇,影响了人体气的运动变化,其重在人气。作者认为治疗外感热病,重在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外感热病与营卫二气关系密切,而营卫之气变化的核心为五脏的气机升降。而五脏又以脾胃为中枢,故外感病中,人体气机失衡,则脾胃多虚。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提到若风气伤人,其可出现发热、汗出、头痛、身痛、脉浮缓,为太阳中风证。因风性疏泄,卫主收敛,故风气伤人卫气,卫气被伤,则越发收敛,继而影响营血疏泄,使得营气被郁,故发热。风性疏泄,风气伤人,使得人体汗窍开,则汗出。因为在表之气机被风气所乱,故出现头痛、身痛、脉浮等症状、体征。汗出气泄,故脉缓。而究其根本,是风气使得肺金失于敛藏,继而影响了左升右降的气机运动,导致肝木不升,肝木不升则下陷而郁,血郁则发热。木性疏泄,肝木郁则强行疏泄,故汗孔开而汗出。

若寒气伤人,其可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证。因寒性收敛,营主疏泄,故寒气伤人营气,营气被伤,则越发疏泄,继而影响卫气收敛,使得卫气被郁,故恶寒。寒性收敛,寒气伤人,使得人体汗窍闭,则无汗。因为在表之气机被寒气所乱,故出现头痛、身痛、脉浮等症状、体征。无汗气闭,故脉紧。而究其根本,是寒气使得肝木失于疏泄,继而影响了左升右降的气机运动,导致肺金不降,肺金不降则上逆而郁,气闭则恶寒。肺主收敛,肺金被郁则卫气敛闭,故汗孔闭而无汗。

若邪入少阳,可出现寒热往来、口苦、目眩、咽干、心烦喜呕、脉虚小弦数,为少阳经证。因少阳居于在表的营卫之内,在里的脏腑之间,少阳为半表半里。故少阳受邪,影响在里的阴气,使阴气郁闭则出现恶寒;影响在表的阳气,是阳气郁闭则出现发热,故可出现寒热往来。又胆经属少阳经,胆主相火,邪入少阳,则相火被郁而上逆,故可出现口苦、目眩、咽干、心烦、脉弦数;相火上逆,则胃气亦上逆,继而使得脾胃升降失衡,则脾胃虚弱,故出现喜呕,脉虚小。而究其根本,是邪气使得少阳相火上逆,又使得肺金和胃气上逆,继而影响了左升右降的气机运动,导致肝木下陷。肺金上逆而郁,气闭则恶寒;肝木下陷而郁,血郁则发热。

人体气机的变化,在脉象上有着直观的体现。通过诊断确定相应脏腑的气机失衡状态,便能精准地加以调节,使之恢复平衡。

3 气机升降理论指导的诊法和治法

3.1 诊法 在脉诊的基础上,进行四诊合参。在脉的定位上,左寸候心与小肠,左关候肝与脾,左尺候肾与膀胱,右寸候肺与大肠,右关候胆与胃,右尺候肾与膀胱。生理的脉象一般为左寸脉大而散,左关脉弦牢而濡弱,双尺脉濡而实,右寸脉短而涩,右关脉浮沉参半。在掌握生理脉的基础上,便可体会病理情况下的脉象变化。若肝木失于疏泄,下陷而郁,则左关脉呈浮弦。若肺金失于敛藏,上逆而郁,则右寸脉呈浮大。若脾胃虚弱,则双关脉弱或重按无力。结合三部脉总体的位数形势,再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的信息,便可判断患者气机的失衡状态,即辨证。

3.2 治法 太阳中风证中,人体气机主要为肝木下陷而郁,伴有脾胃虚弱。故治以泻热升肝,补益脾胃。方拟仲景之桂枝汤加减。组方为:炒白芍10g、桂枝10g、生姜6g、炙甘草9g、大枣10g。儿童酌情减量。其中以苦酸、微寒的白芍泻肝之郁热;辛、温的桂枝升肝阳,达营郁;辛、温的生姜,甘、平的甘草、大枣宣达营卫,补益脾胃。若患者肺金上逆较重、喘嗽明显,可酌情加杏仁、厚朴降肺金、止喘嗽。太阳伤寒证中,人体气机主要为肺金上逆而郁,并有脾胃虚弱、肝木不升。故治以宣肺降逆,补脾升肝。方拟仲景之麻黄汤加减。组方为:麻黄6g、杏仁5g、炙甘草3g、桂枝10g。儿童酌情减量。其中以苦辛、温的麻黄泻卫气之闭、宣肺,甘苦的杏仁降肺逆,甘平的甘草补益脾胃,辛、温的桂枝升肝阳。少阳经证中,人体气机主要为相火上逆,肺胃上逆,肝木下陷,脾胃虚弱。故治以清泻相火,清肺降逆,升肝补脾。方拟仲景之小柴胡汤加减。组方为黄芩10g、柴胡10g、炒党参10g、姜半夏10g、干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儿童酌情减量。其中以苦、寒的黄芩泻少阳相火,苦、微寒的柴胡清胆火、升肝木,辛、平的半夏降肺胃之逆,辛、温的干姜温中、降胃逆,甘、平的党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4 验案举隅

例1:项某,女,36岁,2019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发热1d。自述因吹凉风后出现鼻塞、咳嗽、恶寒、出汗,体温38℃。刻下,患者发热,面色稍红,舌淡红,舌尖红,苔薄白;双脉浮缓,左关脉浮弦、重按力减;右寸脉浮大。诊断为外感热病,太阳中风证。治拟:泻热升肝、补益脾胃、降肺止嗽。方拟桂枝汤加减:炒白芍20g、桂枝30g、干姜15g、炙甘草9g、大枣15g、杏仁15g、姜厚朴12g。1帖,水煎,分两次温服,隔2h服1次。回访(3月13日):患者诉当天服药后退热。按:患者系受风邪后,肝木郁而不升,木郁则生热,继而导致脾胃升降失衡,又使得肺金上逆。药用白芍泻肝郁,桂枝升肝阳,干姜、甘草、大枣温中补脾,杏仁、厚朴降肺胃之逆。使人体气机恢复左升右降的运动,气机一畅,则热自除。

例2:杨某,男,6岁,体重:17kg,2019年1月9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1d。家属诉其在户外玩耍时受凉,体温38.6℃。刻下,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舌淡红苔薄白;双脉浮紧,左关脉浮弦紧,右寸脉浮大。诊断为外感热病,太阳伤寒证。治拟宣肺降逆,补脾升肝。方拟麻黄汤加减:麻黄6g、桂枝6g、杏仁5g、炙甘草3g。2贴,水煎,各分两次温服,隔2h服1次。回访(1月10日):患儿家属诉其昨晚退烧。按:患者系受寒邪后,肺金上逆而郁,并使得卫气敛闭,继而导致脾胃升降失衡,又使得肝木下陷。药用麻黄宣肺开闭,杏仁降肺逆,炙甘草补中,桂枝升肝阳。使人体气机恢复左升右降的运动,气机运转,则恶寒发热自除。

例3:朱某,男,5岁,体重:16kg,2019年1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3d。家属诉其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40.1℃。刻下:患者发热,时而恶寒,欲呕,舌质红,舌尖红甚,苔白腻,左关、寸脉弦数,右关脉虚小,右寸脉浮滑。诊断为外感热病,少阳经证。治拟清泻相火,清肺降逆,升肝补脾。方拟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5g、姜半夏5g、干姜3g、炒党参5g、炙甘草3g、大枣6g。2帖,水煎,温服2次/d。回访(1月4日):患儿家属诉患儿药后热退,上午体温稍>37℃,下午体温恢复正常。按:患者系感邪以后,邪入少阳,使得少阳相火上逆,继而导致肝木不升,肺胃上逆,进而影响气机升降,使得脾胃虚弱。药用柴胡、黄芩清少阳相火、升提肝木,姜半夏、干姜温中降逆,党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使人体气机升降恢复平衡,气机调畅,则病自除。

猜你喜欢

卫气营卫外感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