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12-09白毅,张乾
白 毅, 张 乾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十八大以来, 面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 新矛盾、 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 从理念、 内容、 方法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观点与立场, 形成了一套系统、 完备且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 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理论和基本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是使社会成员认知、 认同, 进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意识形态性正是其基本属性和核心要义。 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其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向大学生宣扬和教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依据, 对其明确历史使命、 优化教育环境、 改进教育方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因如此, 对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进行研究, 学习、 思考并领悟其中的意涵和精神, 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以习近平意识形态地位论述为基点,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影响力
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秉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促使中国在经济领域飞速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此过程中, 由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不平衡、 不充分的问题,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依然未能充分满足和实现, 致使部分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缺乏客观的理解与必要的自信。[1]在此期间, 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 他们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入手, 不断的贬低、 污蔑、 攻讦马克思主义, 严重扰乱了部分群众的思想认知, 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面对新时代复杂的意识形态安全情势,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这一观点深刻表明了中国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 更要注重人民的精神需求, 要始终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引领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是非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方向。 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高校必须要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影响力, 反映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方面,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度。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这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体架构的教育方式能够将主流意识形态以理论的形式系统、 完整、 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但在此基础上如何将理论知识的“入耳” “入眼”转化为“入脑” “入心”, 课堂的作用成效不彰。 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依旧处于表层, 还没有充分地渗透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高校应该进一步探索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之能够真正地触及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帮助他们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从理论认知到思想认同、 践行外化的深层次转化。 另一方面, 要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高校必须彻底抛弃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陈旧观念, 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育德和育心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3], 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 实践活动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巩固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导向和价值追求。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述,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度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将有效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 影响力和渗透力, 引导他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牢牢地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2 以习近平意识形态任务论述为支点,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导向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在高校中, 一些非马克思主义, 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始蔓延,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 价值理念、 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2019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办好我们的高校,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4]这些重要论述清楚地指明了,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此处所指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是那种静止的、 绝对的、 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因而, 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对于高校而言, 完成这一任务必然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导向, 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 唯有如此, 才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才能“办好我们的高校”。 首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入中国后, 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 为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一思想出发, 使“授业” “传道” “解惑”贴近和符合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 方能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自觉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使命。 其次,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其生命力在于它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发展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把握新时代本质和趋势,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不断对教育理念、 内容、 方法、 环境进行优化与改进, 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时俱进, 保持勃勃生机。 再次,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大众所接受、 所理解、 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日常的话语、 借助鲜活的案例、 利用感人的事迹, 将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内涵以亲切、 生动、 诚恳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大学生能够在自然而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切实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真理性和先进性, 达到理论“春风化雨”、 思想“润物无声”的成效。
3 以习近平意识形态民本论述为标杆,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服务力
在中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人民群众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诉求与社会共识。[5]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而言, “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 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空谈理想信念, 空谈思想道德建设, 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6]。 这就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 是否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 习近平同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论述也体现了相同的立场, 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 关照学生、 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政治觉悟、 道德品质、 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5]。 在此, “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化和实化为“以学生为中心”。 无法回避的是,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教育条件的双重影响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无力顾及到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从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思想状态。 我们应该以习近平同志意识形态民本论述作为标杆, 对教育实践进行检定与校准, 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基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弘扬与传承。 首先, 高校应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增强以大学生利益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 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由此可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服务的过程。 因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学生”本身的情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更是高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基础; 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进“双主体”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坚持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突破完全由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 吸引和指导大学生参与到创设教育环境、 发动教育活动、 引导教育进程等的重要教育环节之中。 以此将教学双方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了解, 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最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层次性原则, 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特点, 制定和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 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大学生实际, 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 以习近平意识形态网络论述为推手,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网络已然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 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 自由性、 虚拟性等特性使得网络信息常常是鱼目混珠、 真假难辨。 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 不断将一些并不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 “主义”倾泻至网络, 严重的扰乱和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对他们的思想意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 我们能否顶得住、 打的赢, 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7]220这就清晰地告诫我们, 在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战场的情势下, 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思考与判断已经无法置身于网络环境之外。 各级高校要高度关注网络空间动向, 对由此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要了然于心, 能够明晰和把握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并作出有效应对。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5]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整合和挖掘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 开发出国家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 持续向网络世界输出专业的、 丰富的、 及时的教育资源。 各个高校则根据自身所处地域和发展定位, 推出特点鲜明的理论网站, 与国家门户网站相互配合, 构建起覆盖全面, 又各有侧重的思想理论网站体系, 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8]另一方面, 高校要积极与网信部门及公安部门联系, 对高校涉网环境进行重点监管。 通过完善和整合校园网络监管体制, 形成从技术到内容、 从日常网络安全到打击非法信息的校园互联网监管合力, 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的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5 结 语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对相关领域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为指导, 增强教育影响、 匡正教育方向、 优服教育对象、 完善教育环境, 充分地挖掘其理论价值, 以使这一重大论述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展现出伟大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