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大同矿区金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研究

2020-12-09何传杰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2期
关键词:褶皱泥岩石英

何传杰

(广西第六地质队,广西 贵港 537100)

1 区域地质

的钨钼铜金银铅锌等多金属成矿作用。

本区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大瑶山凸起东部,区域性博白~岑溪深大断裂西侧,栗木~马江大断裂南端弧形断裂的内弯一侧,大瑶山复背斜东翼次级构造夏郢~倒水复式向斜轴部。经历了加里东、印支和燕山运动等多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强烈,金、银及多金属矿(点)床众多,是广西贵金属、有色金属重要的矿化集中区。

地层: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小内冲组、黄洞口组浅海相浊流沉积碎屑岩,次为震旦系和少量第三系、第四系。其中寒武系为本区主要赋矿层位,次为震旦系。

构造:褶皱构造主要为加里东期基底褶皱,属线状紧密褶皱,褶皱轴线方向以北西向为主,其次级褶皱发育,为复式褶皱,规模较大的有:近直立的圆滑的线状对称褶皱~人和圩背斜,总体为宽阔的圆弧状复式褶皱~烈村复式向斜及线状复式褶皱~倒水复式背斜。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北西向三组。其中区域性栗木~马江和博白~梧州深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活动时期长,多次活动,同生活动强烈及控岩、控相、控矿显著等特点,深断裂本身及其次级、派生断裂为本区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

岩浆岩:区域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早期侵入岩,在区内广泛分布,岩体多呈岩株状、岩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细、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次为细粒石英闪长岩。岩体接触带热液蚀变作用强烈,在围岩中常出现宽达100m~200m的角岩蚀变带。岩浆活动同时伴随着与之有关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小内冲组和黄洞口组,在低洼处有少量第四系分布。

小内冲组: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并被断层错断。下部岩性为含炭泥质粉砂岩,含炭泥岩、泥岩与细中粒岩屑杂砂岩互层,中部为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夹细中粒岩屑杂砂岩、含炭泥岩;上部为灰~灰黑色厚层~块状细中粒岩屑杂砂岩与泥岩互层,夹含炭泥岩、泥质粉砂岩。顶部为薄层条带状泥岩。厚度>1000m。

黄洞口组:广泛分布于整个矿区。岩性有浅灰~灰绿色中厚层状轻变质细中石英杂砂岩、浅灰~灰色轻变质不等粒长石石英杂砂岩、灰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质及岩屑质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轻变质砂质泥岩、灰色薄层状绢云母泥岩、含炭泥岩、泥岩。岩石普遍具绢云母化,局部揉皱、片理化、千枚岩化发育。

2.2 构造

矿区位于烈村向斜东翼,岩层总体倾向NE~SE,局部扭曲、反向。烈村向斜:位于烈村至飞鹅一带,长18km,宽3.50km~7km,轴向345°,属线状复式褶皱。向斜轴部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上段,翼部地层为黄洞口组下段、中段。该向斜次级弯流褶皱发育。

断裂构造发育,以北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次为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规模较大的断裂有7条。断裂构造是本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其中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次为近南北向断裂。含矿断裂带宽一般1m~5m,岩性主要为压碎岩和构造角砾岩,部分地段可见糜棱岩及断层泥,带内石英脉及石英透镜体发育,一般硅化、云(绢)英岩化较强、石英脉较发育地段矿化较好。

矿区西部和山—路垌一带有南青宕和青山两条韧性剪切带,呈北北西向舒缓波状展布,总体上构造形迹明显,局部较弱。两条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基本相同。延长约4.0㎞~4.5㎞宽50m~150m,带内主要为糜棱岩化砂岩与泥岩、千糜岩、压碎岩、石英透镜体。韧性剪切带内具有片理柔皱、无根褶皱、斜列式石英透镜体、香肠状石英构造、S—C组构、石英眼球、石英的压力影、石英脉柔皱及膝折构造、片褶、云母鱼、共轭剪切节理、剪切面理(一系列连续应变面)等构造特征。

2.3 岩浆岩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早期细、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中侏罗世产物,主要有和山、青山和新村等岩体,均呈小岩株产出,次为长落顶东北部花岗岩脉,岩体出露面积约0.08㎞2~0.97㎞2不等。花岗闪长岩呈灰~灰白色,细~中粒花岗结构、半自形柱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合:斜长石38%~50%,微斜条纹长石4%~18%,石英21%~40%,黑云母4%~14%,普通角闪石4%~13%。岩体外接触带一般有50m~100m宽的角岩化带,岩石具角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蚀变,且往往形成低缓的Mo、W、Cu、Pb、Zn土壤化探异常。

2.4 变质岩

矿区变质岩主要有热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热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在岩体外接触带50m~150m范围内,岩性有角岩和角岩化岩石。

动力变质岩:主要见于断裂构造带中,岩性主要有构造角砾岩、压碎岩(碎裂岩)、云(绢)英岩和热液石英,局部见断层泥和糜棱岩。与金多金属矿化最为密切的是热液石英,次为硅化构造角砾岩、压碎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已发现的矿体主要为金矿体,次为铅矿体、银矿体和钨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或石英脉中,含矿岩石主要为压碎岩、构造角砾岩和脉石英,矿床类型主要为断裂破碎蚀变岩、石英脉型金(铅、银)矿床。目前初步圈定矿(化)体共计28个,其中金矿(化)体9个,金铅矿体有3个,金钨矿体2个,钨矿(化)体有14个。现将各矿体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矿体主要赋存在F6含矿断裂破碎带中,矿脉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局部反倾,倾角45°~75°。

矿体长度80m~210m,矿体厚度0.50m~3.58m,控制矿体斜 深40m~90m,矿石品位:Au0.51~4.00×10-6、Ag1.26~44.84×10-6、Pb1.43%~4.07%、WO30.048%~0.170%。含矿岩性为压碎岩、构造角砾岩和脉石英,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毒砂矿化、金银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顶底板围岩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3.2 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的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微细粒、细粒、中粒结构,交代结构,碎裂(压碎)结构(氧化矿石),糜棱结构,隐晶质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胶状及疏松多孔状构造。氧化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胶状及疏松多孔状构造;原生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矿物有毒砂、自然金、闪锌矿、方铅矿,偶见黄铜矿、黑钨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白云母、绿泥石等。

3.3 矿体围岩和夹石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根据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认为本区金多金属矿床类型属破碎带蚀变岩型。其成因机制:在区域断裂构造活动时,岩石因温度、压力改变而受破坏,局部形成断裂破碎,构造热液同时使寒武系(矿源层)中的金、银、铅、锌等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形成初步富集,伴随断裂构造多期次活动,成矿元素不断得到活化、迁移、富集。燕山期岩浆侵入时,含矿热液对断裂破碎蚀变带叠加改造富集成矿。

4.2 找矿标志

地层:本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小内冲组、黄洞口组的浊流沉积碎屑岩。据区域研究资料表明,本区寒武系成矿元素背景值高,黄洞口组地层Au、Ag、Cu、Zn、Sn、As、Sb等微量元素有局部或稳定层位富集特征,Au元素在该组地层一~五段及小内冲组杂砂岩,泥岩中具特高值,个别可达Au矿化程度。因此寒武系地层可为成矿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是本区金多金属矿主要矿源层,是直接找矿标志。

构造:本区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其中北东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裂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地表具褐铁矿化的硅化压碎岩带及石英脉是该区直接的找矿标志。

岩浆岩:燕山早期侵入的小岩体对成矿最为有利,岩体微量元素含量高,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矿源和热源,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控制区内矿床(体)的空间分布。

地表铁帽标志:这是寻找断裂破碎带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的直接找矿标志。

化探异常:矿区已发现的矿体与土壤化探异常吻合较好。

5 结论

根据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认为本区金多金属矿床类型属破碎带蚀变岩型。笔者建议在该区域寻找类似相同类型矿床,应先按照总结出来的找矿标志,结合化探异常优先寻找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断裂,会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猜你喜欢

褶皱泥岩石英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不同pH条件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研究
我国石英与长石浮选分离的研究进展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胜利油田垦119区块塑性泥岩钻井模式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