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临床效果评估及研究
2020-12-09李姣
李 姣
(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脑动脉瘤主要指的是脑动脉壁出现一个瘤状突出,大多数是因为脑动脉内腔发生异常扩张而造成,患者临床中常常会出现颈部或者腰部疼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昏迷或者发生死亡。当前临床中主要应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该治疗需要开颅且远期效果不太理想,因此近几年临床中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应用到治疗之中,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1]。对此,本文选取我院50例脑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远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诊治的所有脑动脉瘤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当作本次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患者都同意开展本次研究。利用抽签法把患者平均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8~63岁,平均(55.27±3.06)岁;参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7~62岁,平均(55.64±2.86)岁。通过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后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参照组进行开颅夹闭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常规麻醉,应用额颞开颅术侧裂入路,将骨膜进行剥离与固定皮瓣之后,将骨瓣取出形成骨窗,其次由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来挑选最为合适的动脉瘤夹,以进行瘤颈夹闭结扎,最后在确定夹闭完成后将引流管放置并进行缝合[2]。
实验组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同时有效控制患者收缩压在100 mmHg以内,进行股动脉穿刺,在颈内动脉中把导管鞘插入,进行脑血管造影,最后由具体动脉瘤大小来挑选最为合适的弹簧圈,给予瘤体栓塞,手术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抗血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治疗效果,若是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检查没有发现动脉瘤且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则评判为治愈;若是患者症状取得明显改善,但存在小程度神经损伤则评判为显效;若是上述情况患者没有任何变化或者改善,则评判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计算软件SPSS 22.0给予数据计算,如果是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最终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施治疗后,参照组25例患者中,治愈患者10例,显效患者14例,无效患者1例,总有效率为96.00%;实验组25例患者中,治愈患者7例,显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7例,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对比后,显然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要更高,具有显著差异(x2=5.3571,P=0.0206)。
3 讨 论
以往临床中都是应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但该手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的远期效果不佳。在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微创介入栓塞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之中,尤其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该治疗可以给予股动脉进行穿刺,并且借助导管把弹簧圈有效放置到动脉瘤之中,让其能够有效充满动脉瘤,从而对动脉瘤囊内血运起到明显的阻滞作用,减少出现破裂而造成出血的风险。除此之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不同于开颅夹闭术,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开颅操作,只需要在血管内进行操作便可,所以给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更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同时治疗后的恢复时间更短,远期恢复效果较好[3]。通过本次结果可见,治疗后,实验组远期治疗有效率显然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应用在脑动脉瘤治疗中所取得的远期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