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基本理路

2020-12-09张可辉

人口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农村

张可辉,张 霞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农村生态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不仅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也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相对落后,不仅影响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且也制约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2019年5月国家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于我们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乡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生态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江苏南京江宁区、高淳区,江苏大丰市,浙江安吉市、浙江瑞安市等地,在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在重视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导职能、推进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浙江安吉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诞生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浙江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雏形初具的生态经济,二是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三是品质大大提升或美化的生态人居,四是得到初步挖掘与开发的生态文化。“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或管理学维度来看,‘安吉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一种用(乡村为主)生态化经济‘取代’(城市为主)‘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转型思路和战略。”[2]在浙江瑞安,陈岙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标杆,在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在旧村改造、乡村旅游、青山白化治理等方面均取得累累硕果,使得原有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生活在村里的村民不想出去,出去的村民想回来的地方,实现了由‘城中村’向‘村中城’的飞跃,创建了现代农村全新样板”[3]。

江苏南京江宁区与高淳区实现了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较大成就。“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将南京市江宁区列为第三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这也是南京市首个生态文明试点地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江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产生了‘江宁样本’。高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亦是成效突出。2011年,高淳县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生态县’的称号。”[4]江苏大丰市恒北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与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江阴市、昆山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持平,位居全省前列”,“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依照‘绿色、生态、宜居’的村庄建设发展理念,大力改善村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5]。

虽然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已取得明显进步和诸多成就,但部分农村的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或难点,阻碍或限制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振兴,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其中原因,除了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之外,生态建设观念不到位、自然环境监管不严格、生态农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诚如有研究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6],“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乡村振兴面临一些突出难题,例如,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等等”[7]。具体来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是影响农村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理念根源

最新调研显示,我国现实中生态文明观念缺失而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阻碍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60.1%,呈现出对生态文明“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等特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观念缺失问题集中在其内容认同、知晓水平、参与程度及责任主体等现实表现”[8]。而同样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广大农民甚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生态建设意识淡薄,片面强调快速脱贫致富,但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认识还未到位、实践路径还缺乏科学规划,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逻辑关系尚未厘清。在此情势下,广大农民作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重要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很难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以及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以及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方面,很难及时有效地付诸行动。

(二)生态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是影响农村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联动发展的症结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普遍模式仍然是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在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绿色增长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环节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相对缺乏,农村水土资源的浪费与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调研指出,部分农村农业生产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不科学灌溉问题,使得水资源利用率不足,水资源严重浪费”“土地荒芜、土地闲置、宅基地随意占领等,使得土地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生活污水、工业用水等毫无节制地排放,会引发各式各样的有害化学反应,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同时会使一些水体水氧化过高,对水生动植物造成伤害,人类也无法应用”[9]等,这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恶化农业资源的紧缺局面与农村生态的破坏程度。

(三)农村生态建设保障不力是影响农村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潜在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部分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效益受到严重制约,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制度执行不严格、法治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存在直接关联性。除此之外,新兴科学技术应用、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部分生态建设试点农村,水利灌溉、垃圾处理等设施逐渐兴修和完善,但新能源利用率仍然相对偏低,对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严重不足。而受到资金、人才、信息、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民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生态农业技能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共生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清晰阐释了生态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一)践行生态建设理念,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先决条件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0]。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发展,而且需要生态良好,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践行生态建设理念,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先决条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

(二)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1]。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持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保障生态建设良好,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内容

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与全方位振兴,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内容,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生态建设制度和基础设施,才能切实保障乡村振兴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全面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做好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治理、水土资源保护等工作;建设良好生态,则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相辅相成与相互促进。

三、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基本理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面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12],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建设的协同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整体网民的26.3%,较2018年底增加305万人[13],互联网的普及为提高乡村社会信息服务和发展水平、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创造了基本条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打造“乡村社会-地方政府-农村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模式,为推动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创造新的路径选择。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着眼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规划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7];同时,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在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大力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推送生态建设数字教育资源,进一步培养生态脱贫与生态致富的思想意识

有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强国梦的根本基础”,“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生态文明教育科技创新,重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技术手段创新。当前,要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重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生态文明教育新形态”[14]。互联网的普及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信息服务水平,而且也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态建设中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5G 技术具有容量更大、连接支持更多、速度更快、延迟更低等特点,覆盖能力更为广泛,使得高传输速率、高容量、低延时、高可靠性、良好用户体验的网络社会的构建成为可能,这样的网络社会重建了个体之间、个体与乡村社群、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催生了新型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15],对于促进和提升村民主体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影响深远。针对当前我国广大乡村中村民生态文明观念相对落后的事实,相关部门应依托网络技术,推送生态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从生态伦理、生态法治到生态意识、生态美学等方面全面展开,培育村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和因地制宜地生态脱贫、生态致富的思想意识。

(三)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实现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中国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在具体的实践发展中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生态技术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生态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复归到有机体的本源,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形成了基于绿色经济的新生产模式,在人和自身的关系上达到了人和自然的双向解放”[16]。还有研究指出,“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驱动力”,“数字经济带给涉农产业更大的影响推动,体现在重组产业组织系统,升级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17],数字经济给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型电子商务平台,也为革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条件。新的时期,实现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必须把握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推动农村在产业发展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上实现生态转型,立足乡村特有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同时做好节能减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四)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即“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8],为广大农村顺利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2019年5月《战略纲要》部署了“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等十项重点任务,指出了“建设智慧绿色乡村”应有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加大农村物联网建设力度,实时监测土地墒情,促进农田节水”,“建立全国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与保护,实现对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监测”,“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等[12],也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指明了方向。着眼于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其纳入制度化与法治化轨道,在政策层面优化村民参与渠道。与此同时,着手于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生活垃圾与污水的高效处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后续监管与维护。

农村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内容,对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转变,也涉及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在新的时期,一方面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其纳入制度化与法治化轨道,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和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建构和把握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基本理路,通过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送生态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等举措,进一步培育村民生态脱贫与生态致富的思想意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融合与协同推进。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