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察冀画报》的美术意蕴与传播价值

2020-12-09

国画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画报根据地美术作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报刊出版,并创办了几十种画报和画刊。“这些画报画刊经过中共的领导和改造,成为宣传政治主张、鼓舞革命斗志、讴歌边区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晋察冀画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创办的一种主要刊物,属于综合性的画报。1942年7月7日,它正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共计出版13期,借助于雕塑、漫画、摄影和布画等形式,激励着军民团结抗战的革命斗志,同时也对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研究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晋察冀画报》中的美术意蕴

对于《晋察冀画报》中的美术作品来说,它的主要形式是木刻与漫画,主题鲜明,风格朴素,带有浓重的家国情怀,以及突出的革命视角,流露出浓烈的斗争气息与大众审美理念。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士兵、农民和土地等元素,它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战士和领袖等,具有较好的传播性,起到了振奋斗志和促进团结的激励作用,进而收到了较佳的传播效果。

《晋察冀画报》注重对革命领袖的刻画和传播。第1期刊发了杜芬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这幅画画面的左上角是毛主席挥动手臂的模样,这在整幅画中显得特别突出,此种手势和举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刊载作品的同时,附有语录文字:“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作品直接突出主题,进而说明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各革命根据地和晋察冀边区有序地展开工作。第9期刊载的王朝闻创作的毛主席雕塑作品,呈现出抬头略微仰视的角度,并通过 3/4侧面形象展现出来,将毛主席的领袖风范较为生动地加以刻画,它的视角实际上与列宁、马克思和斯大林等浮雕像大致相同。第10期刊登的是莫璞创作的《毛主席与劳动英雄的会见》这幅木炭画作品,画面的正中是毛主席和劳动模范,劳动英雄表情激动地向主席诉说着什么,他的拥抱动作中传达出一种亲人的感觉。同时,在动态方面,现场所有的人都汇聚于中心,目光落在他们的身上,进而呈现出一种激动和崇敬之感。该画报在刊登作品的同时,也附加了作者的详细描述,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举行第二次劳动英雄会议之时,孙万福激动地上前拥抱毛主席,这样的情景充分表现出他们对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从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领袖的由衷拥护和爱戴。

在《晋察冀画报》刊载的美术作品当中,将革命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的情景予以重现,借助于各种斗争场景,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战斗的紧张气氛之中。该类作品宣传的基点是抗战必胜,详细地展现和描述了各种战斗英雄的形象,当中数次呈现出日军举手投降的画面,这就蕴含着我们必胜的信念。沃渣和彦涵分别创作的《八路军为人民利益而战,夺回我们的牛羊》《夺回鬼子抢去的粮食》都属于木刻作品,它们传达出的思想是:通过斗争的形式,可以夺回失去的粮食和牛羊,从而在视觉上起到了鼓舞民众的积极作用。石坚创作的《破交去》借助明朗和清晰的线条呈现出一种美感,表达的是充分调动民众一致对外的热情。在夏风所创作的《练习瞄准》中呈现出的是边区人人参与抗战训练的场景。丁里创作的漫画《草木皆雷》主要展现的是敌人的窘态,“快速”二字和蜘蛛结网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意思就是嘲讽日军陷入黑暗的深渊,举步维艰,那条清晰可见的河流,更是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进而表明军民开展地雷战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晋察冀画报》中也有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美术作品,此方面的作品有《日暮途穷》《说谎家的实话》《德军之溃退》和《行将就木的决斗》等,它们有助于革命根据地军民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从而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这些作品带有时事性,诸如敌人破败的军旗和脸上的膏药,以及骷髅和十字架等元素,在画面中数次出现,他们萎靡不振、狼狈不堪,这就暗示了反法西斯斗争必将取得胜利。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苏联红军正面的形象,使边区军民清晰了解国际时局,传达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及其正确判断。徐灵创作的《日兵之家》是一幅木刻作品,他站在人类和平的视角,通过对日军家庭的描述,揭露出这场斗争所带来的惨痛代价,而这些主要是借助于画面中被打翻的杯子、碎掉的水缸和病床等来体现的,作品描绘出日军家里老弱病残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的无助和悲惨,从而激发恋家的情感,营造出反战的氛围。

二、《晋察冀画报》的主要读者

《晋察冀画报》具有比较广阔的传播范围,它的经售方是延安新华书店及其支店,以及全国各大书局,同时也会在各边区和各军区当中进行分发,甚至还会通过一些国际友人传到国外。它的读者较多,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和革命根据地的干部、部队指战员,另外还有国民党的左翼和爱国人士,以及一些国外友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抗战救国,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所要求的作品是激励革命斗志和体现时代风貌。在选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画报编辑特别注重军民的审美、认知和解读能力等,同时也对延安精神的传播机制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刊登的作品要能够立足于生产、战斗和国际形势等,呈现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而较好地实现艺术和思想,以及美术和政治的有机融合。对于主要的读者来说,这些作品能够满足他们看好和看懂的要求,引发了其情感上的共鸣,在宣传和传播方面的效果极佳。

对于《晋察冀画报》的读者,特别是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来说,它具备有别于其他画报的突出特征,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引发强烈的爱国情,而且其中的说理部分也很容易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在抗战宣传的影响下,针对这一主题的美术作品,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产生了一种深入的认识,非常容易掌握其主旨。在军队里,指战员将该画报视为宝贵的教材,并据此来对士兵进行宣讲和传阅,而后把它作为珍贵文件予以收藏。各边区政府将其视为重要的学习材料,体现出它高度的权威性。在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当中,该画报被传阅、学习和观看,通过此种组织和人际传播的方式,它的阅读量名列前茅,远远超过其印数。将《晋察冀画报》作为一种学习的文件,这让读者在拿到画报前就满心期待;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则是抱着崇敬的心态来加以探讨,在传阅时也会很自然地展开互动;读完以后,他们更是会铭记当中的主题思想,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

《晋察冀画报》创刊初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聂荣臻就曾经提到:“画报不仅要面向边区,而且要面对全国,面对全世界。”在国统区当中,《晋察冀画报》也被广泛传播,《国讯》和《新华日报》曾经发文称赞道:“比之于战前在上海出版的最好的画报也不逊色。”该画报所刊登的作品都是比较贴近生活和战争的,具有革命化和大众化的特征,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借助团结抗战和建设的各种形象,得到了很多爱国人士的拥戴和支持,更加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美好向往。同时,该画报也获得了侨胞和国际友人的好评,并给予了一定的援助。除了战争之外,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和教育事业也一直颇受关注,从所刊载的美术作品当中,读者看到了根据地的建设和战斗情况,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它们深入人心,沿袭传统,进而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晋察冀画报》的传播影响

《晋察冀画报》上所刊载的美术作品,强调的是传播效果。当时,革命根据地所使用的是油印和石印,而《晋察冀画报》则采取铜版技术进行印刷,这样能够更为清晰地展示作品,让人们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层次也更为分明,与原作更为接近。同时,该画报还注重作品内容的导向性,刊发的都是振奋人心的作品。

对于革命根据地来说,《晋察冀画报》是其美术作品传播的主要载体,从现实角度来看,它激发了军民团结抗战的斗志;从美术史的视角而言,它为延安时期该类作品的探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延安文艺座谈会,《晋察冀画报》的精神理念由此传播开来,本着学习和体悟原则的美术家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也会深入基层;不仅借鉴西方美术的经验,也注重民族艺术的表达;不仅注重美术技巧的运用,也对其思维的展现给予高度关注;不仅强调动员的宣传效果,也会对艺术产生的视觉结构予以重视;不仅关注艺术风格的呈现,也注重读者的解读行为。因此,《晋察冀画报》所刊载的这些作品,获得了较好的战斗动员的实效。

对于新中国画报的发展而言,《晋察冀画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奠定了新中国画报出版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所刊载的美术作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晋察冀画报》在战争条件下被编辑和发行,相关的工作者不仅要开展一系列的编辑工作,也要进行武装斗争,当时的环境非常艰苦,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而美术创作也同样如此。这样便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了党性,该类作品中的人民性和革命性得以更好地表达,深受民众的喜爱。在文化复兴的形势下,美术家们在创作条件上拥有着较大的优势,更应该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猜你喜欢

画报根据地美术作品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陕西画报航拍
美术作品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美术作品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