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形态下的西部高校“智”“能”“化”育人路向

2020-12-09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智能化职业

邓 磊 周 杨

(①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②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随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职业属性和就业形态出现重大变化。新职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社会需求和就业观念的变革。与旺盛的需求相比,新型从业者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不足,作为人才中心的高等院校必须关注和培育新型智能人才。西部地区面积广袤,资源丰富,但囿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和教育理念等历史问题,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1]。在新职业形态下,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十分突出,西部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革育人模式,培养新型人才。

一、新职业的发展及其智能化特征

新职业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时代产物,与传统职业相比具有就业方式更灵活、从业质量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等特征。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兴产业领域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新职业岗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投入其中。

(一)新职业的发展趋势

自2019年4月以来,我国人社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了三批新职业以及拟纳入新职业的工作信息,其中包括互联网营销师、核酸检测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在整体就业形势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以共享经济、线上直播、网店经营等为主的新职业领域的就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我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 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7800 万人,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23 万人[2]。2019 年下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新职业带来了冲击,线上线下融合度高且必须通过线下活动完成整个交易闭环的领域,以及共享住宿、交通出行、家政服务等需要大量新从业人员的领域,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疫情也催生部分新职业逆势增长,得益于消费活动向线上的迁移,共享医疗、教育、生活服务等平台用户数量和交易大幅增长。一旦疫情完全结束,被压抑和限制的消费与生产活动将得到恢复,各行各业也将再现往日活力,部分领域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许多领域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行业洗牌和格局调整的步伐也将加速。由于新职业产生的时间不长,整体发展尚不成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一,新职业的类型不断增加,但人才数量和质量供给还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尤其是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年轻一代的独立特性,使得康复医疗、健康服务等康养类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需求不断增长,从业者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其二,新职业的结构不合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高新技术领域与服务娱乐领域,服务对象集中于大城市人群,对乡镇居民的多元消费需求回应不足。其三,保障制度不完善,成长基础仍较为薄弱,亟待以全面系统的法律来维护新职业者的劳动成果和职业权益。其四,教育培训不充分,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都比较落后,尤其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总而言之,新职业的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不过也并非一片坦途,为了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新职业需要在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上作出应对。

(二)新职业的智能化特征

职业具有时代性,往往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新职业的产生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和职业变革,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不断增加的更加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新职业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人”,即作为智能化时代原住民的从业者,他们稔熟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全新的从业观念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二是“新平台”,即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线上就业平台和工作平台。与传统职业相比较,新职业充分利用了物联网、机器学习、运筹学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充分体现了“智能化”的特征。在信息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不断交汇融合。新职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数据化基础上,必须借助智能技术和工具来综合采集社会需求信息,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反馈,对随机性的外部环境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新职业形态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和职业变革,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不断增加的更加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企业与数字化快速融合,其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更要求人才能力的智能化。

二、新职业形态下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契机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职业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中应运而生,其持续健康发展亟待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助力。与此同时,智能化带来的改革动力以及新形势下的时代特征和新战略下的政策推动,也为西部高等教育提供了重大发展契机。

(一)智能化带来的技术契机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代表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也概莫能外。每次社会中出现重大的科学技术变革,教育也必随之调整,以期通过教育使人类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代技术的出现,如20 世纪90 年代出现的计算机,以及21世纪的多媒体设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现有的模式。而在智能化时代的今天,如何运用高新技术改变教育的固有模式,这便是教育智能化的内涵所在。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代表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预示着社会新的开端,这一重大科学技术变革将社会各界带领到一个发展的新起点。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具有以需求为中心、无障碍获取、即时分享、有效互动的特质。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西部地区高校也可以同其他地区一样,无差别地利用高新技术提供高水平、个性化、多样化教学,从而在资源和技术层面弥补原先的不足,高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升级

中国科技企业领军人物任正非曾说:“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自然,发展智能化社会的新职业,也需要从教育入手。2018年,我国196 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101 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其外还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等;2019年,399所高职学校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207 所学校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498 所学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等。社会各界对新职业人才培养、劳动就业等方面愈发关注。但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显然仅增加相关专业的设置是远远不够的。新职业与传统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新职业更加强调从业人员的智能化的思维模式,更需要的是创造力,需要其可以顺利地与智能技术和机器协同开展工作。这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也需要更加智能化,以人为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提升学习的主体性、即时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将更加高级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传授给学习者,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带来的政策契机

2020 年初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均出现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关键是保民生、保就业。新职业降低了就业门槛和组织管理成本,已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主要增长点。2020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这将拓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3]。西部地区总面积约67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6%,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人力资源。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中,区域发展需要充分依托“官产学”的三螺旋关系,与产业调整和高等教育密切结合,实现智能化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面对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多依赖于进口满足市场需求[4]。在此情形下,大力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推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和职业发展,便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新职业的出现推动了灵活就业、兼职就业、创业式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成为我国“保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也需要顺应时代趋势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之下,担任着支撑西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角色。全面振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的十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国家层面指引西部高等教育实现智能化变革与发展。在当前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之下,西部高等教育也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政策契机,实现自身的智能化发展。

三、西部高校育人的“智”“能”“化”改革路向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职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智能化技术之上。科技发展离不开知识传承,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思维,加强人才培养的“智慧性”“能动性”和“转化力”。

(一)“智”路向

“智”指的是智慧,是与“知”相联系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为培养新型智能人才,促进新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早在2017年我国政府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建设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5]。2019年5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以“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为主题,举办了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6]。诸多文件的出台预示了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也将逐步引入教育系统,以期培育新型的智能人才。

1.确立“智”目标

在新职业背景下,西部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树立“智”育目标。智慧的生长过程也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智能化时代的教育也就是一种以“转知成慧”为目标的创造性学习活动[7]。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化时代,教育要走在社会变革的前面,根据新职业对“智”的要求,推动知识创新重组,培养创新型的综合人才,使得未来新职业的从业者更富有创造力的“智”,实现从“知”到“智”的转变。具体而言,“智”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求知方法之“智”,将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工作和过程中,达到减轻教师行政工作压力及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是教育智能化的技术支柱,其对于提升学习质量卓有成效。二是提升思维模式之“智”,“成功教育的检验标准不是学生从学校带走的知识量,而是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智能技术升级的速度快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正多角度、全方位改变着人类的生活[8],仅有技术层面的提升是完全不够的。智能化时代的教育既要合理利用高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9],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还应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创造思维能力,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简言之,教育智能化就是教育者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中心,利用高新技术为其提供一系列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通过人机合作的形式,培养受教育者掌握运用智能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和创新创造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长为“智慧人”。

2.打造“智”平台

智能化时代强调创新、开放、共享,创造了一个“万众创新”的全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也从传统的“标准化”逐渐迈向具有个性和创新的“非标准化”。非标准化的人才需要“非标准化”的、创新的、智能的教育过程去创造,这意味着教育的导向要逐步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和智能化的变革[10]。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其自身的个体独立性,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和需求自然也会呈现出差异。传统的教育教学是班级授课模式的教学,即使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从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改变,课程还是以面向大众的形式来呈现的。就目前而言,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的教学资源短缺、师资配置短缺等问题,若要实现非标准化形式的教学,需要投入非常大的成本,也需要政府长时间的人才扶持和资金资助,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信息资源的选择和积累是“转知成慧”的前提,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创始的机器学习破解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化、统一化的学习方式弊端,为通过技术支持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最初的启蒙和经验借鉴,自此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指向个性化学习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更要求学习过程的智能化,因此,构建符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智适应”学习平台成为当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智适应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结合,是一系列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活动和资源的组合,其本质是个性化[11]。具体来说就是系统根据学习者提供的基础信息和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料等方面的配置,从而为学习者创造以其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12]。智适应学习打破了自适应学习基于预先设定好的决策树的学习流程,通过算法来实时地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维度的大数据,完成更加接近甚至某些维度远远超越人类智能的教学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适应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推动了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为实现智适应学习系统的智能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智适应学习平台则是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在线自适应学习系统。从理论上来看,智适应学习比自适应学习更进一步,其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或者教师应该如何去教,考虑的是认知学习的理论怎么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技术层面上,曾经的技术可以相对精确地告诉学生该学什么,而现在的技术更关注如何有效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学。这种教育体系把教育的重点从“教”转到了“学”,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自身具有差异性的需求,借助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指导学生不断提高[13]。

(二)西部高校育人的“能”路向

1.明确新职业背景下的“能”之内涵

高等教育要促进新职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符合新职业能力需求的从业人员,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具有能够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普遍升级,对新职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新职业人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技”,还需要掌握“能”。在新职业人群培养过程中,“技”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某一具体方面的技术,但不能将其推及到其他方面来使用,即具体的专业知识;而“能”是需要学习者掌握跨学科的、范围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学习者具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环境和问题,并从中不断提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实训锻炼职业技能,实现“技”与“能”有机结合,全面发展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道路。智能化时代的教育也需要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对于新职业的人才培养,高校的课程设计在结合产业的应用、社会的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在未来是否也能够发挥其成效。在智能化时代,“学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从高校、就业初期获得的知识是否是今后几十年里能够应用的技能,是否仍旧有收益。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是‘做中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把本职工作做好,另一方面也要更多地关注职业未来的发展。”[14]因此,高校必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明确“能”之内涵,利用好智能化技术,培养学生“技”和“能”共同发展,使其能够在新职业形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培育从事新职业的“能”之素养

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人才要求,智能时代必备AIQ(人工智能商数),也可以称其为“数字素养”、“数字智商”。201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全球数字素养框架》报告,定义数字素养为“面向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及创业,使用数字技术安全且合理地访问、管理、理解、整合、呈现、评估和创建信息的能力(包括各种具体能力)”[15]。智能化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其在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在智能化时代,新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IQ 和EQ,还需要具有良好的AIQ。劳动者要以个体道德价值观为基础,使自身能够掌握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与高新技术良好协作,促进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16]。因此,西部高校必须重视对于学生AIQ的培养,这种商数的培养不应该只是面向相关专业的学习者,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而是应该将AIQ推向更广的面,面向所有的未来的从业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任何职业都需要结合新技术变身成为“新职业”,中国要在智能化的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同样也需要让年轻一代掌握人工智能的工具和技术,提升每个人的AIQ。培养学生的AIQ,要从“人与智能机器”协作的角度着手,既培养学习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适应新职业与智能机器共生共长的工作环境。

3.创设促进新职业的“能”之平台

新职业要求培养的是具有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学生通过智适应学习打好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就是动手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校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低,导致西部地区高校开展实验时面临经费短缺、场地有限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近年来,伴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发展迅速,已成为课堂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17]。这种教学方式在环境复杂、操作不可逆、危险性高、成本消耗大的大型或综合实验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许多院校都在规划或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以实现传统实验室不具备的教学和实验功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发展意识[18]。2017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力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同时也指出要优先定向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9]。2018 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5 个,而到2020 年也就是今年,教育部将推出1000 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覆盖学科范围更加广泛。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不仅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这与新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使参与者沉浸到三维动态的环境中,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VR 是指计算机生成的现实,通过控制用户的感官体验来创造和维护沉浸式环境;AR 提供了由计算机生成的元素覆盖或“增强”的物理世界的视图;而MR 是真实和虚拟对象的混合,以创造新的、能实时交互的现实,三者的区别取决于虚拟元素的优先程度。这些技术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例如美国军方导航训练、飞行训练和实时通讯训练;在医疗保健领域,“VeinViewer”和“Accu⁃Vein”等近红外静脉探测器被用于帮助医护人员来寻找静脉;考古学家、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运用AR技术帮助他们进行空间的可视化[20]。同时,西部地区以畜牧业、种植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等为主要产业,专业实践严重受时空限制,对于实验条件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很难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于是,针对这些难以塑造实验环境的专业来说,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非常重要。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不同的虚拟环境,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设置专题式的实验模块,分难度层次对学习者所需要锻炼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虚拟仿真实验室配备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教师来对学习者的操作进行辅助,及时纠正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其专业所需的相应的技能,实现“技”与“能”的有机融合。

(三)西部高校育人的“化”路向

1.智能教育理念的普适化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60%的工作都需要知识型人才,按照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重视高阶目标即“创造、评价、分析”的达成。学术性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使学生成为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学生还必须知道如何分析、评判、协作、创造和创新,这些“软技能”也构成了“21 世纪素养”的核心[21]。通过“智”“能”两个阶段,学习者掌握了从事新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面对未来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他们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习意识和工作能力。

目前大多新就业形态集中于电子商务和共享平台,主要从事相对简易的经营服务和流通活动,对从业者的劳动素质、专业化程度、知识技能储备等要求普遍不算太高,使得从业者面对失业风险的抗风险和自救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3%的受访者建议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然而我国如今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不高、课程及资源不足、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够等,加强职业培训势在必行。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19—2022年)》,计划中指出各院校要积极推进培训资源建设和模式改革,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整合培训资源,探索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开展碎片化、灵活性、实时性培训[22],既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新职业的到来必然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各类院校的教学资源来促进新职业的发展,可以从就职前和就职后两方面入手探寻将“智能”转向“智能化”的路径。

2.智能技术学习的常态化

一个新职业的孕育、发展和成熟,离不开专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培养和提升。纵观当前出现的新职业,无论是电子竞技运营师,还是无人机驾驶员和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操作员,其在面临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时,也迎接着来自外界的对于更高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素养的挑战,这对我国的职业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对于新兴人才的巨大需求,保障新职业人群的质量和规模,要发挥好继续教育的作用,为从事以及即将从事新职业的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培训活动,满足其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实际需要。

职业培训是指对于劳动者所进行的提高教育,以新农民为例,新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其不仅要掌握种植技术,还需要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技能。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之下,新农民作为一项新职业,也需要将高新技术与农业结合,实现农业智能化发展。而此类智能化技能并不能通过熟能生巧而掌握,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的渠道才能得到提高。同时,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与文盲相比,受过小学教育的农民生产率可达143%,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生产率可高达300%[23]。可见,教育与培训在新职业实现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中尤为重要。由于新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基础薄弱,岗位描述尚难以完全清晰界定,针对新职业相适应的培训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新职业的发展需要。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迅速提升。这就需要教育的助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紧跟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对从事以及即将从事新职业的人群开展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以推动人才职业素养发展来推动新职业的发展。

3.智能教育的制度化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借助大数据为每个专业建立了其特殊的“成功制造者”机制,以此来确认学生在毕业前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顺利毕业进入社会。教育顾问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指导一学期之后,该学校的课程完成率提高了16%,这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实现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实际案例成果。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新职业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育和引导。大学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等教育来促进对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促进新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笔。

对于仍在求学的未来从业人员,可以将“成功制造者”机制引入对学习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以其就业需求为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预测的功能引导学生逐步满足未来新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新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在学生入学初期,“成功制造者”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功能,结合学生专业当前的就业需求,规划出学生大学阶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智适应学习系统结合,将总目标分阶段分难度依次推送给学生,并开启监督机制,当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时及时要求其进行调整。其次,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预测该岗位在未来几年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将其融入对学生的具体培育当中来;最后,学校要建立数据信息全覆盖,以职业化、专家化队伍,全程化的辅导机制,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辅助学生实现精准就业[24]。对于已经在岗的从业者,可以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充裕,比较碎片化。这就要求“成功制造者”机制对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进行高效管理,对所需知识进行模块化的划分,将其分成许多个小单元,以方便学习者利用较短时间即能获得成效。以近期火爆的“摆摊”行业为例,中央文明办公布了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明确指出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时之间,“地摊经济”又开始火了起来。那么,想要从众多“摊主”中脱颖而出,也需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为了销售商品,营销知识是基础;为了与客户亲切地打交道,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为了计算每日的账目,简单的会计学知识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即使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摆摊摊主,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傍身,才可以在“摆摊经济”中拥有一席之地。但是,要利用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完整的知识对于这些“摊主”来说并不现实,那么就需要“成功制造者”机制的辅助,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出作为“摊主”必备的知识,将其划分成不同主题、不同模块由浅入深依次推送给学习者,促使学习者掌握专业化的、精准化的从业培训,从源头上促进新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者智能化职业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