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20-12-09张誉男
张誉男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笔者为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效果,开展此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两组,每组67例,整个研究过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患者年龄51~75岁,平均(60.3±8.6)岁,病程范围0.85~1.22年,平均(1.035±0.185)年,男34例,女3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0~76岁,平均(60.9±9.3)岁,病程范围0.81~1.38年,平均(1.095±0.285)年,男34例,女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的患者均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且均合并视网膜病变;(2)均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3)均为首次视网膜病变。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的认知行为障碍,无法与周围人进行正常交流者[1]。
1.3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眼科护理。(2)试验组给予眼科综合护理干预:①造影前,先对患者进行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试验,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咽痛、腹痛、皮肤瘙痒、面色改变、恶心、头晕、打喷嚏、胸闷等情况,如果无上述症状出现,即可将5 ml的荧光素钠进行快速静脉推注;②指导患者进行眼球转动训练,上下左右进行转动,时间约为15 min,远距离定位一个点,凝视15 min;③检查完毕后,叮嘱患者造影后注意事项,即24 h内禁止阳光下暴晒,并给予患者温开水进行服用,休息20 min后即可离开;④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策略,切忌油腻、煎炸等食物,食材应以清淡为主,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高盐分的摄入;⑤可建议患者饭后半小时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拳等。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含量情况。采用SF-36量表从其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估其生活质量情况,各个部分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借助笔者所在医院自行制定的满意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经护理,试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社会功能91.52±6.69分、躯体功能92.57±4.85分、物质生活93.40±3.41分、心理功能92.81±2.64)均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73.56±6.52分、躯体功能72.57±4.94分、物质生活73.14±3.22分、心理功能79.26±2.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6.28±1.26)mmol/L及餐后2 h血糖水平(9.74±1.02)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47±0.98)mmol/L与(20.67±1.35)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52%,高于对照组的76.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由于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此,随着近年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逐渐增多,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临床上对此病的诊断主要是采取荧光素钠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此方案可清楚地了解视网膜循环情况,预测新生血管的危险值,以及眼底缺血状态,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诊断效果非常好。综合护理,即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饮食、恢复视功能等方面的干预,提高护理效果。有研究指出[2],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其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明显改善控制效果非常好。也有研究指出[3],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满意度较其他护理患者高。笔者为进一步分析其护理效果,开展此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恢复至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