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认识新趋势新策略

2020-12-09文_宋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党中央作风制度

文_宋 伟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

(责任编辑 范丽君)

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制度创新,推动作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党风政风不断呈现新的面貌。同时,作风建设的形势与任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重大部署,这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作风建设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全局性影响,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水平。这对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当前作风建设的新趋势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新策略。

一、党的作风建设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全局性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显著优势,首要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优势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自党成立至今,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党的建设水平和党的形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作风建设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党的作风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具有强大优势的科学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这套制度体系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制度自信、尊崇制度执行、推动制度发展,而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就是全体党员干部都能够形成维护制度权威、作制度执行表率的优良作风。一方面,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他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然而,如果没有过硬的作风作为保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会大行其道,制度执行必然会走形变样,甚至会形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先从作风建设破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完善发展制度需要在真抓实干中摸索经验,需要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需要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形成新的制度成果,这些更需要党员干部具备实事求是、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必须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保障,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新的重要意义。

(二)党的作风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目标蓝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实现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就是能够充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就是要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各项制度按照党中央顶层设计运行,杜绝出现不执行、乱执行、打折扣执行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目标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宗旨和目的是相统一的。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之所以有了明显提高,与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密不可分。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铲除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推进权力在制度框架下运行,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实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提升。

(三)党的作风建设是提升国家治理效率的关键举措。国家治理效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能否顺利高效转化为实践成果,直接决定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讲求国家治理效率不仅要求我们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而且要注重制度运行的效率。国家治理效率具体反映在党政机关干部能否保持高水平的工作效率,能否迅速高质量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作风建设有效遏制了“四风”对党政机关干部的消极影响,“推诿”“扯皮”现象明显减少,干部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氛围明显增加,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事实证明,作风建设是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的关键举措,是防止国家治理效率降低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趋势与新问题

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作风建设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来看,成效与问题并存是一个突出特征。一方面,党的十八大至今,作风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硕果并正在继续巩固拓展;另一方面,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四风”问题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和复杂性,纠“四风”、树新风的任务依然艰巨复杂。

(一)作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的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狠抓“四风”问题不放松,作风建设不断呈现新的成果。首先,通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全党思想建设,从理想信念“总开关”层面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认识和作风建设。其次,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对党员干部行为和作风的约束,仅2018年党中央就印发党内法规74部,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再次,强化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执纪,据统计,201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5055起,较2016年、2017年分别增长59.3%、27.5%,数据充分说明作风建设丝毫没有停脚歇步。这些新成果使党风政风呈现出新面貌,并带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往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出现新表现,反弹回潮仍需高度警惕。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奢靡之风、享乐主义问题正在以新变种的形式出现,反弹回潮的压力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指出,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违规公款吃喝形式更加隐蔽,由公开场所转入单位食堂、居民小区等隐蔽场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一桌餐”现象,即只接待特定的就餐者;二是收送礼品礼金载体更加复杂,由原来的实物载体转为微信红包、电子卡券等虚拟化载体,有的基层将“烟券”作为新的礼品形式,有的领导干部由直接收取管理对象好处转为由“中介”代收的方式;三是违纪问题由集中在关键节点向平时日常扩散,在反“四风”的强有力震慑作用下,一些领导干部在关键节点十分警惕,将请客送礼等行为由逢年过节的关键节点转为平时日常。奢靡之风、享乐主义这些新变化值得高度警惕。

(三)“四风”问题呈现结构性变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为整治重点。当前“四风”问题的重要结构性变化就是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尽管有一些新的表现,但是总体基本得到遏制。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于更具复杂性,识别和整治难度更大,因此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整治“四风”,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出现了新特点,主要表现在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有的单位盲目强调留痕而不注重实际成效,有的基层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有的地方干部不作为,工作拖沓、消极懈怠。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非常反感。

(四)“四风”问题不收敛不收手情况依然存在,基层压力传导仍然不足。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压态势,仍然有少数党员干部顶风违纪,十八大之后甚至十九大以来仍然不收敛不收手,遏制“四风”问题增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从党的十九大闭幕至2019年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了149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从这些案例违纪行为发生时间看,发生在2018年以前的有1179起,占通报总数的78.8%。在十九大之后被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中,赖小民、张少春、王晓光等都有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这充分证明整治“四风”必须坚持不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此外,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没有得到坚决执行,出现了纠正“四风”工作力度递减的情况。据统计,从2012年12月底至2018年10月,在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党员干部数量中,乡科级及以下干部所占比例为90.9%。从这个角度来看,基层整治“四风”问题还很繁重,作风建设的力度仍然需要加大。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然而持续巩固落实成果的目标则更具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趋势新问题,作风建设也需要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形成新策略新思路,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更大的战略性成果。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决定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和水平。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政治建设夯实作风建设的政治基础。首先,作风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作风建设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自觉克服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官本位等错误思想,矫正错位的政绩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与强烈责任心。其次,作风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把“总开关”拧紧,不断推动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自觉同党的政治路线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再次,作风建设要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积极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作风建设环境。

(二)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精准化水平。精准化是影响党的作风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作风建设针对性的重要途径。首先,着力提高制度精准化水平。近几年,党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与作风建设相关的制度,为党政机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了精细化、可操作的制度规定。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在这些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本地的规定制度,特别是在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方面制定可量化的具体标准,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其次,着力提高对“四风”问题的精准化识别。当前“四风”问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群众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却真实存在。因此,深入分析并精准识别各类“四风”问题十分重要。再次,着力提高施策精准化水平。地方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作风建设的特点提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精准对策,不能机械执行、简单照搬。

(三)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的配套机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离不开科学完善的配套机制。首先,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基层干部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按照党中央要求,作风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为基层减负,减少基层考核评估,减少无效的痕迹管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体制性障碍。其次,规范权力阳光运行机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必须继续扩大党务政务公开事项范围,规范公开标准,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前很多地方建立的民生资金信息公开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信息公开的力度和效度,减少了基层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严管干部的同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同时,完善公务员薪酬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不必腐”机制。

(四)强化对“四风”问题的监督与问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强化监督与问责是整治“四风”的重要支撑,是提升警示作用的主要途径。首先,结合党中央部署聚焦监督重点内容。当前要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监督的重点任务,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等突出问题,紧盯奢靡之风、享乐主义新动向,无论不正之风如何变种,也要把它们揪出来。其次,创新监督方式,形成监督合力。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整治“四风”问题的监督执纪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问题识别、分析研判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发挥更大作用,与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等形成严密的监督网,让“四风”问题无处可藏。再次,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健全完善问责机制,强化运用问责利器,推动各级党组织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猜你喜欢

党中央作风制度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为民服务要在“群众频道”——改进作风不能“乔装打扮”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