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哲学内涵及现代价值

2020-12-09

时代人物 2020年31期
关键词:农会湖南农民

史 婷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于1927年3月写的一篇关于农民运动极具创新性的著作,“全文以湖南农民运动为中心,结合运动的实际情况与不同阶级对于农民运动的各自看法,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意义。”[1]毛泽东通过在湖南三十二天的实地考察研究农民运动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转变,为我国农民运动的有序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全国人民对农民运动有了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写作背景

在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农会秘密地在28个县相继建立起来。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军进入湖南后,湖南的农民运动由过去的秘密转向公开,参与农会的人数也实现了暴增。由于农会的成立,农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了保障,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威胁到土豪劣绅等阶级的各种特权。为了维护自己阶级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土豪劣绅等阶级在言论上对农民运动进行污蔑;在行动上对农民运动进行抵抗,土豪劣绅等阶级的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其他阶层对农民运动产生误解。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说,在《毛泽东选集》中关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题注中指出“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2]。

其次从个人层面来说,毛泽东对社会各阶层的密切关注以及对于农民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重心都是放在对工人运动的发展,并未看到农民运动所具有的能量。但自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作社会调查时发现了农民的潜力,便逐步对农民开展各项农民工作。这对毛泽东后来对农民运动进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成的基础前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蕴含的哲学内涵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全文由八大部分组成,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即全文的第一部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开篇就认识到农民运动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对于农民运动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未来中国革命将出现三条路径的可能性。第二层即全文的第二至第七部分,通过对农民革命运动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总结,进而正面反驳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农民运动的不正当言论,肯定了农民武装斗争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第三层即全文的第八部分,通过罗列在农民运动中农民所做的十四件事情来肯定其在政治宣传、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消释社会各界人士对农会领导农民运动的指责。下文将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表现出来的哲学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实践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是毛泽东纸上谈兵而来的理论成果,而是他“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3]的成果。如果毛泽东不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只是单纯地从其他社会各阶层听取材料,就会听到一些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信息,那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不能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运动中重要作用,进而也不可能出现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群众路线”等理论成果,进而中国革命道路会出现更多的曲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农民运动随着北伐战争的不断深入得到了迅速发展。面对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革命党内部对农民运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国民党右派认为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需要对其进行压制,不能任由其发展。共产党的决策层为了维护国民统一战线,也支持对农民运动应该进行压制。毛泽东自1925年在韶山作社会调查时发现了农民的潜力,为了消除革命党内部对农民运动的偏见,以及让全国各地都重视农民运动的发展,毛泽东主动赴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发展。通过三十二天的实践调研,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有力地证实了农民运动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对之前革命党内诬陷农民运动的行为进行了一个有力地回击。

矛盾观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毛泽东在论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中第二件大事“政治上打击地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土豪劣绅所做事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将对土豪劣绅的惩罚进行了程度划分。按照惩罚力度形成了清算、罚款、捐款、小质问、大示威、戴高帽子游行、关进监狱、驱逐、枪毙九个等级的惩罚,地主劣绅所犯事情越严重惩罚力度就越大。这样就是在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前提下实现对地主劣绅的惩罚。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原则下把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出来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指导全国农民运动中去,用来指导全国的农民运动的发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在对问题进行认识时应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一,在全文的第四部分“‘糟得很’和‘好得很’”中,毛泽东阐明了为何会出现两种对农民运动完全对立的看法,是因为这两种看法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集体。认为“糟得很”是因为农民运动冲击了绅士们的特权,所以绅士们对农民运动会有这样的态度;认为“好得很”是因为农民运动是农民及其他革命派所倡导的,所以会出现“好得很”这一态度。毛泽东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正确解答了为何会出现对农民运动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第二,在全文的第五部分“所谓‘过分’的问题”中,毛泽东解释了会出现所谓的“过分”现象是因为之前的劣绅、地主们之前对农民的压迫太深所造成的,并且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4]可以看出,“毛泽东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力地痛斥了貌似有理的中间派、妥协派,为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5]

唯物史观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力量。例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十四件大事中,所记录的第一件大事“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对农民协会领导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截至一月底止,会员人数至少满了二百万。因入会一家多只登记一人,平均每家以五口计,群众便约有一千万。这种惊人的加速度的发展,是所以使一切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孤立,使社会惊为前后两个世界,使农村造成大革命的原因。这是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6]以及在打击地主等众多方面给予农民一定的权利,充分调动农民参与革命运动的积极性,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现代价值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以及对当时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挥发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孕育阶段富有特色的奠基之作”[7],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毛泽东并未一昧地坚持共产国际的观点只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重视农民阶级在我国革命的重要作用。使我国的革命事业团结多方力量来实现当时中国革命的目的。第二,正是毛泽东在湖南进行三十二天的实地调查研究让他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力量,是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助燃剂。第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开端,“毛泽东后来一直重视调查研究,并且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8]。《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仅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与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建设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

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的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通过给予农民一定的自主权提高农民在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首先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接着使农民在农会里顺利有序的开展各类工作。其次,在政治与经济上打击地主,推翻旧式都团,建立农民武装,废除苛捐等手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调动积极性。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9]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十四件大事中,毛泽东肯定了早期的农会组织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例如农会组织修道路、修塘坝。而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我国各届领导人的重视,直至现在,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重视道路与灌溉设施的建设。广为流传的“要致富先修路”更是被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灌溉设施建设完善了农业的产量才能提上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得到显著改善,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动力。

为处理宗教问题提供思路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办法,为我国合理处理宗教信仰问题提供了借鉴。在农会组织所干的十四件大事之一的“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中认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的四条绳索,并且指出“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10]也强调对于这些束缚中国人的四条绳索的剔除不能操之过急,即“至于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若用过大的力量生硬地勉强地从事这些东西的破坏,那就必被土豪劣绅借为口实,提出“农民协会不孝祖宗”“农民协会欺神灭道”“农民协会主张共妻”等反革命宣传口号,来破坏农民运动。”同时认识到剔除这些封建思想的最好办法是对农民群众进行破除迷信的宣传,让农民自己主动的丢弃这些迷信思想。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一贯保护全国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既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新中国成立时就通过宪法保护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其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1982年宪法修订时,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核心要义,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合理解决人民信仰问题的现代价值展现。

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在“普及政治宣传”这件大事上,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共产党人与农民协会通过标语、讲演等手段在乡村普及政治宣传的效果,认为通过“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

同时也希望在后面政治宣传可以将内容逐渐充实。其次,在“农民诸禁”这件大事上,由共产党领导农会在乡下树立了权威后,便对一些不良习俗与社会恶行进行了限制。毛泽东认为“这些禁令中,包含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是对于社会恶习之反抗,如禁牌赌鸦片等……第二是对于城市商人剥削之自卫,如禁吃酒席,禁买南货斋果送情等等。因为工业品特贵,农产品特贱,农民极为贫困,受商人剥削厉害,不得不提倡节俭,借以自卫。”这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非常有力的举措,使陋习以最快的速度在乡村被清除。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教育事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与城镇文化建设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乡村出现了一系列的陋习,特别以麻将最为严重。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就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等八个措施都是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邱德宇.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与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之比较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2):7-1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2页.

[5]曾云珍.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理论基础——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02):138-14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2页.

[7]周邦君.《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古今农业,2016(04):52-61.

[8]王建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几个问题的辨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4):113-117.

[9]2017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内容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8页.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2页.

猜你喜欢

农会湖南农民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岁月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细数台农印象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