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共生: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构建
2020-12-09马振华石凤珍
马振华 ,石凤珍
(1.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1;3.山西大同大学现代社区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脱贫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形成了以社区为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强化基层治理,使之与城市人口结构重组带来的观念变化相匹配,成为城市管理的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城市社区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
城市社区治理,就需要在原有社区治理的模式上,探索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匹配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新型社区,即城市基层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2]在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3]
然而,已有研究表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社区文化并没有得到有效重视(肖陆军:2015)、治理主体单一,缺乏相应管理(曹安:2010;杨选辉等:2017)、社区发育水平不足(刘玉照:2011)、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郎友兴:2013;李茂松:2018、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了解不足,认识不到位(陈宇秦:2008;刘玉照:2011;李广宝:2011)、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参与不足(曹安:2010;杨选辉等:2017)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同时制约着社区的良性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除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适应社会发展实际的广场舞、健步走等体育活动在社区推广开来,社区居民踊跃参与,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生活满意感也逐步提升。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体育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共生理论及其内涵
(一)共生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共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1897年由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其本义是“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有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生活中彼此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生存”。[4]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开始由生物学向社会科学领域迁移,其核心要义也由解释生物现象扩展到解释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共生理论逐渐影响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快速发展(杨玲丽:2010;胡守钧:2016)。
共生理论于1998 年被引入我国,袁纯清在《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中首次使用共生理论。他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科学中的很多现象,并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5]随后有学者认为,在创新背景下,资源、结构或者存在联系的事物之间交叉相融,实现共生,将有助于创新的实现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丰富。同时,伴随协同学论、多元治理等理论的提出和融入,共生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二)共生理论的启示 来源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也给研究带来了全新视角。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与社区相关的各种现象以及结构,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正是基于资源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探讨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拓展体育成为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带来的特殊价值,就有了理论意义。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实施,体育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但社区体育并未发挥其最大价值。当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实现幸福生活,就需要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可以确定,体育作为居民活动的方式之一,必将深刻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作用发挥的基础载体即是社区这一基层治理单位。因此,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或营造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深刻联系,探究其价值内涵、具体运行机制以及实现路径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共生理论下的体育与社区文化
(一)体育与社区文化共生的条件分析 共生理论的内涵强调,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通过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等方式体现出来,并且共同存在于社区这个组织中。体育和社区文化之间,本属于不同的维度,但二者存在融合共生的条件。首先,如前所述,体育和社区文化共同存在于社区这个基层组织之中,二者的交流发生于同一平台,这是共生发展的基础。社区中的体育,通常是适合社区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及其活动方式,这些方式必然与社区的整体环境相匹配。其次,体育和社区文化之间存在着资源上的协同性,如体育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文化的建设有着联系,可通过联动效应共同服务于社区。第三,体育这种特殊形态,可以有效弥补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如居民余暇时间进行体育参与,逐渐将体育融入日常生活,体育的健身和娱乐价值得到有效发挥,有助于社区居民体育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而推动社区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形成。
(二)体育与社区文化共生的环境分析 体育与社区文化融合,发挥体育的价值,离不开一定的共生环境,这个环境既包含政治、经济、政策等客观方面,又包含居民价值观念、居民参与行为等主观方面,它们共同作用于社区之中,形成共同环境要素。如2015 年4 月6 日是联合国“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表示,“体育有着帮助发展个人以及社区潜能的力量,国际社会应加强体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6]1997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在社区中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是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最终要求是可以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而后我国历次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针对社区中开展体育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意在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在社区文化营造方面的价值格外凸显。
(三)体育与社区文化共生的模式分析 在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方式,被称为共生模式。这种模式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包含彼此间的作用方式以及相互影响程度。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共生模式有多种表达,其中最为理想的模式即是一体化的共生模式和融合共生模式,这两种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稳定且呈现出多边发展的态势,同时在发展方式上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在体育和社区文化建设中,目前体育在和谐有序社区文化的构建中角色尚未明确,其功能价值也未能有效发挥,其共生模式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有必要探究体育的价值,发挥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实际价值,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构建
(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的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消除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满足以后,追求精神享受,丰富日常生活,提高生命质量,成为居民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其中,社区文化生活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社区中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之外,广场舞、健步走等新型体育形态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轮滑、滑板、平衡车等活动也深受青少年的喜爱。除社区范围内,社区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拓展到社区外,组织诸如自行车、漂流、户外穿越等体验感更强的项目。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了社区内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区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推动了社区文化内容体系的构建。
(二)提升居民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是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种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7]文化认同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社区品质的重要呈现。当前,我国社区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社区人群构成的多样化带来文化的多样性,社会进步中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播媒介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交流方式及交流环境的变化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着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社区氛围的形成。
体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体育应从自身的文化属性出发,将体育文化融入社区发展。社区中开展的体育活动,可以吸引不同背景观念的居民共同参与其中,增加彼此在情感和价值观念上的交流。以体育为中介,在交流中形成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将有助于社区文化的营造和社区的建设。
(三)凸显社区文化内涵 文化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社区文化内涵承载的是反应社区居民精神与思想方面的内容,具体指由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体育精神、各种制度等观念。[8]社区文化建设,不仅仅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展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深度。
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社区建设中,体育可以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首先,发挥体育作为教育手段的价值,居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感受体育魅力,进一步提升自我对体育的认同,完成对自我身体和心理的改造。这种改造,既包含着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又包含着对个人心理状态、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提高生命质量。其次,体育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国家相关体育政策的宣传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赛事内容的推广,离不开社区这一基层组织。与居民的体育参与相关联的体育消费,无形之中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消费结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由体育活动形式和体育对经济的促进出发,体育最终将回到其本质,即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愉悦。这种愉悦,不仅仅是外化的一种表现,更反映在个体内心精神世界中,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世界观和文化价值观,并潜移默化于社区文化的建设与营造中。
(四)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国民健康的相关数据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但面临的健康困扰却逐渐增多。2018 年7 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指出,70%的中国人有过劳死的危险,76%的白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疾病知晓率很低,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已不再是秘密,熬夜、手机成瘾、“宅”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抑郁、自杀现象频繁出现……尽管居民的健康观念日益增强,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培养居民良好的健康观念,营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文化迫在眉睫。
与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参与正在向好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在参与热潮的带动下,体育产业一跃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也充分说明了体育的重要性。2016 年10 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9]因此,要发挥体育在健康中的作用,依靠体育所形成的内在健康文化,促进居民健康。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体育纳入
(一)社区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体育 按照文化发展的逻辑思路,社区文化建设中,首当其冲就是建设社区物质文化。在社区物质文化的建设中,体育可以成为良好的载体之一。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设置已成为现代新型社区的标准配置,体育口号、体育标语的张贴,与健康相关的一些科普宣传,都是体育服务于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此外,社区体育组织也是现代新型社区中出现的新事物,应予以支持。在这些体育性质的物质内容建设中,充分兼顾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社区发展的具体实践,形成带有社区印记的独特社区物质文化。
(二)社区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体育 社区制度文化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居民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10]现代社区建设中,制度性建设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之一,制度一方面规范社区成员之间的行为,另一方面促进社区的秩序化发展,形成独特的社区制度文化。
和其他类型制度相同,体育制度也是社区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规范,定期的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制度一方面要约束社区居民在体育参与中的行为,另一方面其规范性作用引导居民增强制度体验,加深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其社会化。
(三)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体育 随着社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落实,社区在发展中会逐渐形成属于社区特有的、对个体发展具有凝聚作用和引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社区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在社区发展、情感维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中展现出来的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品质,体育比赛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参与中的公平、协作等理念,同样适用于社区生活之中,也是社区文化所倡导的内容。如体育参与中的团结互助、积极进取,通过活动作用于每一个参与者,传递良好的发展理念,并将社区文化的特质进行升华。正是借助社区这一载体,体育与社区文化之间发生了某种联系,体育道德品质、体育理念等与社区文化的建设高度契合,完成融合与共生。
五、结语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主流,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品质的文化精神生活,社区文化营造的手段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11]在全社会重视体育发展,体育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体育的价值,实现体育与社区文化融合共生发展,既有助于体育自身的发展,又可借助社区这一载体,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进而推进和谐社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