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学习的情境性与身心发展的整体观
2020-12-09张建晟
张建晟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人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会感受到枯燥和乏味,有很多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除了自身毅力比较薄弱外,情境性和心理变化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在组织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的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提升学习继续的必要前提之一,学习的情境要与体育技能学习的内容相适切,人在良好的情境中参与技能学习会缩短学习时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情境对运动技能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设置不合理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出现反作用,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体现不同的特征,主要为弹性和可变性、情意性、创新性、实际应用性和成功体验性特征。把握好情境性与人体心理之间的变化特征是服务于运动技能的先决考虑因素。
一、研究目的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依赖身体而实现的,没有身体,感知等心理过程便没有托付,自我意识就无法形成。没有感知等心理,没有自我意识形成,身体就无所谓存在,没有身体也就无所谓运动技能的学习。据于此,运动技能的学习必然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发展整体性的变化。身心发展是在某种活动方式下,通过具体运动技能实现的。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是在特定的运动情境中进行的,它需要人身临其境,直观的把握身体位置、姿态、动作,这样才能形成相应的感觉(看、听、触摸)、知觉(空间知觉、运动觉)、记忆表象。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是情境性的,活生生的、真实的、有实用性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地体验、体悟和积累,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水平。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对象:新疆昌吉学院、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高校大学生(年龄超过18岁)进行情境测试、访谈。制作不同情境状态视频,观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形成有效支持数据。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查阅近30篇学术论文,翻阅相关书籍3本,确保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准确性。请教专业计算机教师帮助统计数据,得出理论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完整性与情境性
游戏对学生的身体心智发展有非常良好的作用,而球类活动正是这样的一种形式。球类活动中的运动技能是与它的运动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运动技能没有在其特定的运动情境中学习,学生就难以掌握这些动作技术概念。
我们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调查,90%以上的女生都反映她们不会打篮球。其实,她们从中学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在体育课上学习篮球,可是到了大学还是不会打球,而80%男生反映他们学会打球是他们自己玩会的。篮球课学生喜欢老师让他们自由活动,他们会自由组合,进行小型的比赛。似乎体育课上所学的技术动作并没有什么用处,问题在哪里呢?
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需要外在身体的活动,而且需要内在的心理协同活动与之配合才得以实现。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和与之相应获得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建立自身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才得以形成的。篮球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复杂的、完整的、情境性的,仅仅靠个别的动作或孤立的动作片段的学习,是掌握不了打球的运动技能的。如果将动作孤立于技能或这项运动,将其从活生生的球类活动中选出某些因素作为基本技术去教,肢解了技能。运动技能学习需要在运动整体中获得的,单个技术和技能需要在打球的整体、情境性的过程中才能学到。
(二)获得运动体验的情境性
运动技能学习在于体验,不断地练习就是丰富体验的过程。如果没有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将不会使他运动效能得到理想提高。要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就需要使他们处于身心合一的状态。以篮球为例。如果开始的时候,按照正规的球赛规则让学生练习,很少有学生体会到球类活动的乐趣。最好的方法是在简约规则下,简单的形式中学习打球。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打法,就容易使他们投入到运动中,当有太多的规则约束时,学生不能在比较自然状态活动。人需要的是身心合一的状态,是一种“尽兴”状态;他的动作是流畅的,是个性化的;自我效能的表现程度也是最好的。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我们不能让他们等到将篮球的技术技能掌握得娴熟后才让他们有这种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明白,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是表现在多层次、多方面的。运动中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出现,心率的加快,呼吸的加深,吸氧量增加以符合需氧量的需要,必然导致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其运动的需要。随着人的本体感觉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联系加深,本体感觉会越来越完善和精密,身体与心理会在新的层次和高度达到协同,运动技能也就表现得更加的完善。
(三)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观获得与其学习相应的情境
1.人的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他的学习是有动机的,是贯彻意图,实现目的的过程。当学习的情境符合所需要,才能发生良性的、连锁性的变化。当学习的情境与学生的兴趣相应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健美操课每个女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努力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跳得汗流浃背,因为音乐、舞蹈、健美都是她们的兴趣所在,这样的集体的上课情境,会使学生将自己融入其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当情境达到一定符合人体需求的临界值时,人的身体和心理会达到运动技能学习的最好状态。
2.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躯体感、自我认同感、自尊感、自我扩展感、自我意象、理智自我等自我意识的完善需要符合身体发展水平,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坚持长跑锻炼的学生深有体会,每次完成一次长距离跑,他的内心都会有十分地满足感和喜悦感。长跑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不仅是身体的强健,而且是自我效能的提高。这样的满足和喜悦能够保持一整天,它一直可以延伸到学习、生活中,使他感到有信心完成其它的工作。人体在运动后身体机能得到提高,良好的机能状态会促进人心理变化需求,有利于人对情境的适切。
3.人是社会的人,他所在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赋予了他的身心发展具体的内容。运动技能学习是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就像攀岩技能在远古的人类是作为生存的基本技能要掌握,而现在是作为一种时尚、自我实现的方式。体育美,体育时尚的概念和生活方式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这些形式和概念赋予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它的体育价值就进入他们的意识,并影响他们的活动倾向性。在武侠电影盛行时,选修武术课的学生就会偏多。近些年跆拳道运动发展较好,则选修跆拳道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认知会使人产生强烈的运动需求,良好的情境能够使这种需求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四、结论
(一)教学教法的整体性与情境性。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的本体感受性区别是很大的,对于动作的规范掌握要给予一定的接受的时间和空间。要注重运动技能的完整性,将动作学习放到实际的情境中去学。如果教学中基础功练习占用太多的时间,不仅会使学习显得枯燥,而且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也很少提高。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过度的强调基本功,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没有推进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还从入门阶段将学生拒之门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技能的专业性,忽视体育项目的娱乐性,也是学生逐渐逃避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
(二)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情境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就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只有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的心态,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快乐地学习。当他们能够自主地到达你的教学中心,你会发现得到的不仅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配合,还会赢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情境设计不能仅靠学校和老师来完成,学生是受益群体,吸取并采纳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十分重要。
(三)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性。学生学习中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热情。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与对手对练可以使他们持续很长时间而没有疲倦,他们所做出的移动快慢、接扣球的力度、技术的变化应用,皆出自双方互动下的表现。健美操、韵律操集体同步动作,脚步的踏动,腿臂的协调屈伸摆动划出的弧线与其交织在一起的音乐,使加入到其中的每个人都忘记了自我,只有动感、活力。集体间的对抗,引导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技术、能力和体能。善于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乏味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技能学习的持续性。
(四)超越运动技能学习价值在于其运动情境中。运动技能的学习最终是为了人的社会化服务,所以它就不是一个单纯动作学习的存在形式。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融洽协调,互帮互助,学会相互理解和关心,理解人在社会集体的角色,以及他的责任和义务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成为增进团队集体意识,促进完善人格的途径。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生良好的运动品质十分重要,人的内在品质是驾驭运动技能的载体。
五、小结
根据人对运动的不同需求和人与人之间运动技能的差异性,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的按照课本实施教学,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可以划分等级,体育教育教学不仅仅是教技能,使学生会运动,体育教育的本质目的更在于领进门,使学生渴望运动。我们要视群体的差异去传授不同难度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后更愿意参加体育运动。因此,运动情境的设置要与人的心理变化相适应,帮助学习者建立感觉、知觉、记忆的意识架构,形成运动技能的自我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