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

2020-12-09

中国工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宫工人职工

1924 -2020

《中国工人》创刊96 周年回眸

1940年2月,《中国工人》在延安再次创刊,并在1940年至1941年间,连续出版十三期。这两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也是边区部队、机关工作人员物质生活最艰苦的两年,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版报刊,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与1924年和1928年出版的《中国工人》相比,延安时期出版的《中国工人》无论在用纸还是印刷质量上,都明显粗劣很多,直观地反映了边区的物质匮乏。

进入1941年,《中国工人》编辑部宣布,从第十二期起,“由于印刷和纸张困难,改为双月刊”。实际上,第十三期以后,《中国工人》就停刊了。今天,在位于延安宝塔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套当年出版的《中国工人》作为国家二级文物,被收藏其中。带着80年前艰苦而光荣的印记,向我们讲述着那段珍贵的故事。

读者来抱团

本期话题:我印象深刻的职工文体活动

(每月25日,关注“中国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参与话题讨论)

@江苏读者 王广超我们公司2004年组建过一支“威风锣鼓队”。66名“老中青”职工每天一有空闲就跑到广场的空地上练习敲锣鼓。这支锣鼓队平时除了敲锣鼓,还打腰鼓、跳广场舞等,表演的节目十分丰富,十余年里参加过我们矿区的很多比赛,获过很多奖,深受矿区广大职工群众的喜爱。

@山东读者 孙立坤今年五四青年节,公司办了一场“吐槽大会”,主题是青年职工的需求。一群平均年龄28岁、最小年龄仅22岁的年轻人尽情吐槽。“项目食堂伙食太油腻”“工作饱和度较高”“工地女生太少,婚恋难”“休息休假有时难以保证”“和家人不在一个城市,团聚困难”“季度绩效考核指标过多过杂”“导师带徒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陈旧”是几个比较集中的吐槽问题。作为一种回应,公司也建立起了青年职工的需求清单,用来更好地提升青年职工幸福感。

@安徽读者 夏忠2000年电建市场遭遇“寒冬”,公司带领我们四处找活儿干。记得那年“五一”前夕,我们到千里之外的集镇上吊装粮库,几十个人住在一个工棚里,起早贪黑。大伙唉声叹气,情绪低落。公司为了活跃气氛,准备开展文体活动。由于位置偏远买不到活动器材,只好利用吊装使用的粗棕绳进行拔河比赛。比赛时,鼓劲加油的呐喊声震耳欲聋,冲散了众人心中的郁闷和不快。我们也明白了,只要大伙拧成一股绳,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湖南读者 魏亮2018年,区直机关组织职工参加长沙国际马拉松赛,我代表单位参加。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跑过这么远。比赛时,从贺龙体育场出发,途经长沙几座大桥和著名景点。跑到一半时,我略感吃力,但为了完成人生第一次马拉松,我咬牙坚持,冲向终点。冲过终点那一刻,我心情十分激动,这次活动让我非常难忘。

@湖北读者 周建仁我们公司在开展文体活动上总能推陈出新,这两年还举办了“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吃鸡)”等电子竞技类活动,深受公司90后职工的热捧。而我最喜欢的是公司每年举办的“迎新春”职工庙会活动。活动有很多小项目,有的项目拼运气、有的拼体力、有的拼智力,获胜的选手可拿到新年礼物,所有员工还可以领到手书春联,让大家在公司里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安徽读者 胡智慧我以前的单位马钢煤焦化公司工会经常组织龙舟赛。起先的龙舟赛是每年6月6日厂庆纪念日的一项活动,后来扩展到一些重要节庆。比赛以分厂、车间为单位,每队10人,8人持桨、1人打鼓、1人掌舵。各单位都不甘示弱,挑选身体素质好的职工在赛前训练。比赛当天,不当班的职工组成啦啦队来给工友助威,好多职工的家人也兴冲冲赶来观赛。各队抽签选赛道,队员们穿着同一色的汗衫,精神抖擞地登上龙舟,比拼团体力量和整体协调能力,水面上“蛟龙”竞渡、水花四溅,河岸上彩旗招展、呐喊连天。那几天真像过年,热闹非凡,其乐融融。龙舟赛也给我们这帮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舞台,我们扛着“长枪短炮”来回奔跑,抓拍冲刺时的精彩瞬间。

@新疆读者 郭建军上世纪80年代,交谊舞会盛行。记得那年“五一”,农场工会在职工俱乐部举办舞会,彩色的灯光下,青年男女翩翩起舞。在换曲的空当,我看见一个上身穿着格子翻领衬衫的女青年,她安静地坐在板凳上,端庄的脸庞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我果断快步走上前去,摊开右手礼貌地邀请她跳一曲。就这样,我和她渐渐熟悉起来,后来谈起了恋爱,喜结连理。

工人君:职工文体活动不仅可以调剂我们忙碌的工作,还有益身心健康,大家一定要积极参加呀!

本期推荐

本刊记者 张天宇

《2016-2020:工人文化宫“重装归来”》

工人文化宫是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它承载着无数普通职工业余参加学习及文体活动的美好记忆。本期深度报道聚焦了多地生动而鲜活的工人文化宫“变身记”,通过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工人文化宫正努力回应职工期盼,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上海、山东等地,许多工人文化宫从走出低谷到焕发生机,有的坚持“工”字特色和公益性;有的建立起更稳定的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有的更加与时俱进,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服务庞大的职工群体;还有的拥抱互联网,用数字赋能打造智能化的工人文化宫。总而言之,工人文化宫实现“华丽转身”,是当下工会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工人文化宫的建设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结束上海的采访前,我特意赶到工人文化宫瞻仰了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题赠的“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横匾,纵然时光流转,工人文化宫服务职工的定位一直不曾改变。

本刊特约记者 韩靖

《“双11”下的快递小哥》

支撑起“双11”购物神话的快递小哥从不缺少故事。被称为“史上最长购物季”的今年“双11”前后,我把镜头对准奔跑的他们,试图定格更多的故事。

30岁的快递小哥张盼来自河北衡水,初次接触,他健壮的体格和憨厚的性格总能给人一种勤奋踏实的感觉。2008年,不到20岁的他来北京闯荡,辗转多个行业,也曾“逃离”北京又重回北京,生活的历练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很多。今年的“双11”,张盼依然在忙碌中度过。早晨六点多卸货,晚上九点多收工,单件20多公斤的货物是常态。虽然疲惫写在脸上,但他却格外珍惜这样的忙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快递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跑惯了的张盼在家闲得“心里发慌”。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张盼终于上岗,他见证了营业点的货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重新忙碌起来的张盼也许不会想到,他身后的小小车厢里,装载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心头好”,也是疫后经济复苏的“晴雨表”。

猜你喜欢

文化宫工人职工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巧进文化宫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职工摄影(2)
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兰州铁路局职工摄影作品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