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生活巧关联

2020-12-08史宝霞

数码设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白帝城诗句首诗

史宝霞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看似广博却又无处不在,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建立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联。本文结合具体课堂案例对低、中、高学段如何巧妙建立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重习惯,想目的;(二)重视野,想学习。

关键词:

传统文化;生活;关联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20)15-0212-01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它看似广博却又无处不在,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建立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联。

1重习惯、想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等等。看似广博、深奥,但其实距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课堂上每一次环节的设定在考虑语文要素的同时,更要关注习惯的培养。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比识了多少字、记了多少词更有帮助,所以必须稳抓习惯、突出学段特点,关注读书、写字习惯。

例如低年级课堂上的“标画”是重要的读书的方法和习惯,同时还是低年级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能力,读明白这个字、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直线画的是什么?曲线画的是什么?每一个孩子都看一看自己画的对不对,改一改,这不仅是在落实低年级获取信息的能力目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踏踏实实潜心会文的能力。是学好传统文化的基础。

2重视野、想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对于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要求程度略有不同。

从学生的角度看,低年级的两首诗比较浅显,看看注释、看看图片再结合一些生活实际从字面就可以了解诗句的意思。中年级的诗需要调整词语位置,甚至借助资料进行诗句意思来了解,才能体验诗人的情感。而高年级的两首诗寄情于景,仅仅学会这一首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由一首到一类,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才能得以满足。

2.1低段重直观,在表象中学习。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在于最直观的表象里。

(1)观看图片,在形象中表达感受。二年级学生要学习李白所写的《夜宿山寺》,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之后,抛出问题: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结合学生的描述,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观看,简简单单的一张图片就将学生从读准字音过渡到了读懂意思。

(2)朗读诗句,在文本中加深情感。如此还不够,进一步引导:“在这首诗中处处描写了山寺之高,请你读一读诗句看看从哪句哪些词表现了高?哪些诗句、哪些词语描写了山寺的高?”学生一定会找到“危楼高百尺”,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尺”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八九层楼那么高,学生的认识就具体了很多,对于寺庙的高度更加感性,在此基础上再朗读这一句“危楼高百尺”,此时诵读的情感就出来了。

(3)看图诵读,在往复中提升情感。再次出示图片,看着图片再读此句“危楼高百尺”,真正落实了“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优美。”由图到诗句再到图最后还回到诗句,看似还是那张图、那句诗,但绝不是原地的“打乒乓球”,而是螺旋上升,让学生在图与句的转换中,尊重学生认知,体验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优美。

2.2中段用资料,在资料中学习。三、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那就发挥他们想自主的优势。

记得教学《早发白帝城》之前我们进行前测,仅仅是课题学生就有两种争议:有的学生认为“早发白帝城”就是“早晨出发去白帝城”,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对于课前测的这种分歧,让他们回家去查找李白写《早发白帝城》的资料,课上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因为了解了这首诗写于李白因受到牵连被贬流放途中,遇到皇帝大赦天下,李白可以从“有罪”变为“无罪”,从白帝城返回家中。不仅理解的诗句的意思,还了解了理解古诗句意思需要调换词语位置来理解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体会出诗人一夜之间卸去罪名、可以归家的喜悦,以及归家的心切,脱罪之后的轻松。读得酣畅淋漓,对李白这个人物的了解也丰满的许多。

2.3高段善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識逐渐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1)课前查资料,在复习中蓄力。低年级一课安排两首古诗,中年级一课安排三首古诗,而高年级一课书安排四首古诗。六年级的古诗一课中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题中就都含有一个“送”字,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让学生课前查找之前还学习过哪些送别诗?也可以查一查当时哪些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搜集、查阅资料的过程,正是步入诗境的前奏。

(2)课上散点渗透,在交流中展示。这两首送别诗诗句中都含有“孤”字。但“孤”的心境又有所不同,如何不同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借助图片江面上明明“千帆竞渡”,怎么在李白眼里就是“孤帆一片”呢?联系上文“烟花三月下扬州”,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就可以知道李白的离别之感与王昌龄“清者自清”截然不同,同样一个“孤”字,表达的效果却大不一样。此时再告诉学生诗人写送别诗多寄情于山水,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这回他们的课前搜集、积累就派上用场了,也是彰显他们实力的时候,必然会举出不少诗句的例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看似分散,其实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建立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巧妙关联!

参考文献:

[1]吴艳东.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N].重庆日报,2020-08-13(008).

猜你喜欢

白帝城诗句首诗
《上课没人抢》
六一来了
动物的“叫”各不同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奉节观瞿塘峡
游白帝城有感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