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出土唐代墓俑的艺术特色

2020-12-08俞磊

数码设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洛阳市武士形体

俞磊

摘要:

通过对洛阳出土唐代墓俑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总结,说明洛阳出土唐代墓俑以其丰富的表现题材、精炼的形象把控、饱满的造型、多元的文化元素,体现出唐代先民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唐代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彰显了唐代盛世的能量和气度。總结洛阳出土唐代墓俑的艺术特色对深入认识和理解唐代艺术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洛阳;唐代;墓俑;艺术

中图分类号:

K87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20)15-0188-02

唐代实行两京制,洛阳为陪都,武则天执政期间为首都。洛阳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便利与西安并立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唐代的墓俑艺术作为当时的代表,影响广泛。洛阳与西安的墓俑艺术特点略有不同,主要由于北魏灭亡以后相继出现的北齐和北周的造像艺术特点分别影响着唐代洛阳和西安两地。与受北周影响显得饱满壮硕的西安唐代墓俑艺术不同。洛阳在唐代初期北魏和北齐的造像艺术影响比较大,显得脱俗飘逸。经历了一段对前代的模仿期之后,通过不断探索在唐高宗以后形成了洛阳唐朝特有的成熟墓俑形制和造型风格,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丧葬习俗的转变和政治经济的逐渐衰退,墓俑的形制和种类有了很大的改变,水平也逐渐下降。唐代历经289年,期间墓俑的发展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出一些特点。

洛阳出土的唐代墓俑鲜见兵马形象,这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唐代早期墓葬零星出土有兵俑,随后就未见有代表武力的兵马俑了。具有护卫功能的主要由继承于北魏的一对镇墓兽和一对镇墓武士承担。可见洛阳唐代先民对武力的关注度低于秦朝、西汉和北朝,生活状态相对安定,俑像表现的题材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

唐代的艺匠通过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力求把握不同性别、种族、等级、职业、年龄的人物在动作、着装、表情、气质上的差异,并将客观形象以适当的艺术手法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样是客观写实,洛阳的唐代墓俑与汉代特别是定都于洛阳的东汉时期去繁缛力求表现生动动态的追求有所不同,唐代墓俑对动态表情的表现稍逊于东汉,对形体的刻画较之东汉更为深入细致。唐代的墓俑艺术在比例和细节形体结构方面继承了北朝的经验,比例得当,造型深入准确。但与北朝人物动态和面部形象的程式化不同,能够通过形象和动态的精到把握、入木三分的刻画,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这种对客观形象的关注体现出唐代先民直面现实的自信气度。

洛阳出土唐代墓俑从初期开始,逐渐摆脱前代造型的瘦骨清像,向盛期的饱满壮硕发展,彰显出唐代盛世的气度。唐代初期就在模仿前代的基础上,纤瘦的体型逐渐丰满起来,墓俑形体表面由前代的向内凹陷或平直逐步变为向外膨胀的弧面,但并不张扬,显得委婉雅致。如崔大义妻子李夫人墓出土的女侍俑,整体体态较北魏时期丰满一些,形体起伏也更加柔和,显得高贵雅致。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复苏,生活中人物的形象都丰满了起来,影响到艺匠们的制作。另一方面北周的造像丰满壮硕,不同于北魏和北齐,对西安地区的影响较大,而西安地区作为唐朝政治中心,其延续北周丰满壮硕造型风格自然也会影响到洛阳。到了盛唐成熟期,如洛阳博物馆馆藏的洛阳市机车厂出土的三彩女立俑,在造型上饱满外张的形体表面曲度得当,显得膨胀而富有弹性,形体相对的低点也能恰到好处的收到衣饰下人体的内形上,张弛有度。玄宗时期以胖为美的风尚更是助长了这种审美的发展。通过这种饱满的形体,体现出盛世的能量和气度。而到了衰退期,墓俑形体表面的曲度由于过分的夸张失去了弹性,低点也没有配合到位,起不到收紧支撑的作用,形体显得臃肿附坠。如关林镇唐墓M1320出土的侍女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这之后由于丧葬文化习俗的变化而出现的十二生肖俑和金属猪牛则造型简单呆板,作为符号的意味更强。

洛阳出土镇墓兽和镇墓武士等俑像深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唐代统治者主要尊崇道教。但对民族和文化的包容心胸使得佛教也在唐代蓬勃发展,尤其是武周时期更是将佛教艺术推向了一个高潮。佛教艺术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墓俑的塑造中。如镇墓兽,起初沿袭北朝造型,如关林镇唐墓M1267出土的镇墓兽,与北魏时期造型类似。而后特别是到了成熟期,装饰细节大量增加,头部复杂的角和耳朵,加之肩部的羽翼和背部冲天的鬃毛,组成如同一团火焰的造型,气势汹汹。如偃师县城东北侧的窑头村砖厂发掘的唐长安三年张思中夫妇合葬墓,编号85YYM1出土的三彩镇墓兽,其夸张的装饰应是受佛教造像背光火焰纹和明王像的影响,通过跳动活跃的线条,来烘托气势。除了镇墓兽的变化以外,镇墓武士俑也体现出同样的特征,最初继承北朝的形式,如偃师崔大义和其夫人的墓葬中出土的一对镇墓武士俑基本上还是对客观形象的塑造,刻画出当时武士的装备和守卫的动态。而后则逐渐变为模仿天王力士的武士,如2003年10月于关林石油宾馆发掘的初唐晚期、盛唐早期墓葬,编号C7M1305出土的武士俑,其武士动态运用了天王力士的“S”形主动态线。而1991年夏秋于孟津县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1.5公里处的邙山坡地发掘的武周天授二年唐屈突季扎墓,编号M64出土的一对三彩镇墓武士俑,虽然从着装到动态还是比较现实的形态,但是架势已经与天王无异了,从胳膊和帽子飘起的衣褶以及狰狞的面部造型,都能看到天王力士的影子。随着这一趋势的继续发展,最终就直接用天王形象来塑造镇墓武士,这些天王俑形象,有些足踏小鬼,而有些则是踏在牛上,如唐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一对天王俑就是踏在牛上的,可能与御二龙的信仰有关。

洛阳出土的唐代女俑体现出唐代妇女较高的地位。受北朝风俗的影响,北魏开始给后宫女官设立品级,北齐民俗中女性地位也不亚于男性。到了隋唐时期,很多官僚贵族都是少数民族,或有少数民族血统,唐朝统治者也不例外,加之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心态,在唐代早期墓中就出土有高等级女俑,在高品级的墓中女骑俑的数量也颇为可观。如唐安菩夫妇墓出土的骑马女俑,骑态安闲,有的着便装,有的还带有防风沙蚊虫风帽,表现出贵妇人出行时的景象。而到了盛唐武则天执政,女子的地位提高更为显著,女侍俑中出现了许多贵妇的形象,时尚的着装、发型和妆容异彩纷呈,还有男装女俑和胡服女俑等,如安菩夫妇墓出土的男装女俑,和洛阳博物馆馆藏1987年洛阳市铁道部十五局出土三彩胡装女俑,都展现出唐代妇女开放自主的风貌。

唐代统治者对于外来民族文化持包容态度。广泛吸收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族的优势为己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体现在洛阳出土的唐代墓俑中,如1984年4月于伊川县城南6公里的白元乡白元村杜河东岸发掘的盛唐墓出土的胡人俑,就是表现善于驯兽的驯马胡人的形象。栗特人善长语言和经商,这种带尖帽的胡商形象也多出现在墓中,洛阳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彩绘陶胡商俑,就塑造了一个栗特胡商,弯腰背着货物,右手握紧肩带,左右持执壶,一边行进,一边转头吆喝,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海南黑人性格温顺忠诚,则被吸纳做仆役,如关林M1305号唐墓出土的胡俑,就是一个恭谨的海南黑人形象。除此之外,胡人舞乐和各种裝饰艺术更是被广泛吸收借鉴。这些洛阳出土的唐代陶俑展现出唐朝人欣赏外来民族才能,主动的吸纳外来人才和文化艺术的社会风貌。

洛阳出土的唐代墓俑除体现出本地葬俗和艺术特色的本地墓俑外,还出土有符合外地葬俗或带有外地造型特征的墓俑。如2005年7-8月于洛南新区关林大道练庄段发掘的刘氏夫妇墓,编号C7M1724,葬于唐长寿二年,迁葬于开元八年。墓中出土了精美的鎏金铜龙,可惜未能保存完整,形象不类洛阳常见出土器物,应是关中葬俗影响下的产物。出土这类器物的墓葬大部分是迁葬墓。这类迁葬墓一般在葬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后被其后代迁葬于洛阳。在出土的大量墓志上清楚的记录了埋葬和迁葬的时间和地点,迁葬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对北邙这块风水宝地的向往或家族迁居等。另外一些外地风格的墓俑则是来源于皇家的赏赐,如1992年5-9月于洛阳市南郊龙门镇花园村南侧发掘的唐开元二十八年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出土的陶俑群,造型简炼犀利,动态和表情表现得很到位,但塑造风格与洛阳本地有很大差异,带有西安地区高级别墓葬陶俑的风格特点,应当是由皇家专门的造办处制作,赏赐给墓主陪葬用的。出于上述两个原因,洛阳出土唐代墓俑还具有地域风格多样的特点。

结语:综上所述,洛阳出土唐代墓俑以其丰富的表现题材、精炼的形象把控、饱满的造型、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唐代先民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唐代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彰显了唐代盛世的能量和气度。

参考文献:

[1]赵会军,郭宏涛:《河南偃师三座唐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9年05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关林镇唐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8年04期

[3]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偃师县隋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1期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关林1305号唐墓的清理》,《考古》,2006年第2期

[5]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7]伊川县文化馆:《河南伊川发现一座唐墓》,《考古》,1985年第5期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关林大道唐墓(C7M1724)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04期

[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95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洛阳市武士形体
洛阳市花卉及衍生产业的金融支持
剑龙是武士吗
洛阳市举办创客教育指导教师培训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士”挡道
相互吹捧
剑龙是武士吗?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