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的认识误区及设计制作的技巧探析

2020-12-08汪燕桑志强

数码设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选题微课内容

汪燕 桑志强

摘要: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特点而成为碎片化学习和移动终端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平台。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微课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较短,授课教师容易忽视微课的特点和教学应用的规律而陷入认识的误区。纠正错误观念,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技巧是增进微课的适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之选。

关键词:

微课;认识误区;微课设计;微课制作

中图分类号:

G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20)15-0182-02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他把微课称之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功能是使受众获得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国内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始于2011年,自学者胡铁生刊发了《“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后,微课的设计制作与推广应用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学者关于微课的表述主要涉及“微课程”“微型课程”“微课”等几种,对微课比较常见的诠释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引导下,国内各类微课大赛竞相开展,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中国微课大赛、微课程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等。大理大学于2016年举办了首届微课比赛,决赛共分医学Ⅰ组、医学Ⅱ组、理工组、文科组,共计98名教师参赛,最终产生特等奖8名、一等奖13名,二等奖18名。通过此次比赛,大理大学的教师对微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待澄清,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注意事项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1关于微课认识上的误区

1.1误把选题的随意性等同于微课的适用性。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模式,为碎片化学习和移动终端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存在课程展播时间有限,师生互动缺乏的局限性,因此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方式呈现。个别教师把习题演练、小组讨论、案例展示等制作成微课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并不属于教学重难点,而微课的选题必须聚焦,以此确保在有限的5—8分钟内精准呈现知识的要点和难点,并利用可重复播放的有利条件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1.2出现形式重于内容的本末倒置。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观摩大理大学部分教师的微课作品来看,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形式丰富多样固然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过于花哨、繁杂的表现手法往往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呈现形式上,其结果是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惰性,仅仅满足于短暂的视觉快感,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价值导向不但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助长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1.3过于追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微课的精髓在于“微”,简言之即短小精悍。部分教师的微课作品过于重视教学结构的全面性,即一个5—8分钟的微课作品包含了片头、课程导入、教学启发、内容呈现、教学总结、片尾等环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这对于一堂时长为40—50分钟的传统课程来说较为适宜,而对于以“小”著称的微课而言,求全求多的教学设计势必挤占教学内容的讲授时间,其结果往往造成重点讲解不突出,难点讲解不到位的尴尬局面。

1.4将微课简单等同于课堂实录。微课与传统课程同为“课”,但二者具有显著区别。传统课程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微课教学则突出某一知识点的精准呈现,并且不苛求教学活动的面面俱到。在部分教师的认知体系中,把微课简单等同于课堂实录,在录制的微课视频中不时出现师生互致问候、学生思考问题、案例讨论等场景。

2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技巧探析

2.1选题恰当,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微课的突出特点体现在“短、小、精、准”等方面。由于时长有限,微课的选题应是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重要知识节点,比较恰当的微课选题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等”。[3]微课内容应尽量分割到最小单元,同时保持其相对完整性,以适应学习者对碎片化学习和移动终端学习的需要。一般而言,学习者在初学或复习阶段能够利用微课这一平台和资源库,便捷地锁定教学重难点,并通过回放和重播的方式强化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微课学习可以说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和富有成效的。

2.2形神兼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精炼恰当的教学内容以及恰如其分的呈现方式是微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遵循重要性、必要性、适当性原则的前提下,甄选合适的知识单元作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基础性内容,敲定内容以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呈现内容。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关键要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有鉴于此,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在微课制作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微课内容呈现方式过于单一刻板或繁杂花哨属于两个极端,皆不可取。可行之选是依据内容的特性,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并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专注地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制作精良,提升微课的视觉效果。微课主要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能够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形成视觉冲击。在对参加大理大学首届微课比赛的教师及日常教学中制作和使用微课的教师進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微课作品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视频画面清晰度不高(66.03%),视频镜头呆板单一(48.50%),场景切换突兀生硬(44.56%),声音失真和模糊(36.45%),片头片尾及字幕显示空缺或制作粗糙(30.05%)。有鉴于此,提高教师设计与制作微课的技能是增强微课应用效果的关键,而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是其可行路径。学校可利用计算机学院的人力资源或是与相关的培训机构合作,对教师开展有关课件制作、录屏软件介绍、音视频后期处理等技术培训,以此提升教师微课作品的质量。

2.4学生导向,以学有所获为出发点。微课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完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其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导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设计与制作微课。现实境况是部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微课比赛,研究和实践微课教学更多地是出于教师自身发展的考虑,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据调查,58.65%的学生不了解微课或知之甚少,鉴于此,教师提供的微课作品需要遵循“以学为主”的原则,以此准确聚焦微课的服务对象。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遴选基础性、重要性、易混淆性的知识节点作为微课内容,并通过可视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加以呈现,以方便学生在线上线下空间及碎片化时间构成的特殊情境中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结语: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微课逐渐在学科教学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人们的认知体系中应避免出现“忽视选题和内容的适宜性”“形式与内容本末倒置”“过于追求教学结构完整”

“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等误区。在纠正错误认知的基础上,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技巧是增强微课适用性和学习效果的坚实基石,其中“选题恰当”“形神兼备”“制作精良”“学生导向”四个方面尤其需要重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微课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探寻微课发展规律,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优势互补,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成为了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模式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Shieh,Davi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26):1-1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1(10):61-65.

[3]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104-112.

作者简介:汪燕(1981.01—),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學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和社会基层治理。

桑志强(1977.12—),男,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学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图像处理。

猜你喜欢

选题微课内容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新年刊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选题有误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