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方药规律分析

2020-12-08刘海蝶段海萍赵玉荣王明凯王丽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用药规律中风数据挖掘

刘海蝶 段海萍 赵玉荣 王明凯 王丽芬

【摘 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的方药规律,为中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的方剂1068首,分别查出其所使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为防风、甘草、附子等;药性是温平热性等;药味为辛、甘、苦等;归经以脾经、心、肺、肝、膀胱等;药效是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等;并从高频药物之间的联系规则中分析出最常用的药物搭配。结论: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外感体虚、肺胃虚弱、肝阳上亢为主,临床上多选用解表补益、平肝抑阳之法治疗。

【关键词】 中风;数据挖掘;中药;中医方剂大辞典;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9-0008-06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law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based on data mining,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troke.Methods 1068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apoplexy were sorted out in the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ir effec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high-frequency drugs for treating this disease were Fangfeng, Glycyrrhiza uralensis, Aconite, etc. The drug was warm and warm, the taste was Xin, Gan and bitter, the spleen meridian, heart, lung, liver, bladder, etc. The most commonly used drug combinations were analyzed in the system rules. Conclusi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poplexy are mainly exogenous body deficiency, weak lung and stomach,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Key words:Stroke;Data Min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Dictionary; Medication Law

中風,又名脑中风、卒中或脑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作主症的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高[1]。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其起病急,变化快[2]。目前西医主要应用溶栓、抗凝、降纤以及营养脑细胞等方式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能够收到一定疗效,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疗法,疗效肯定[3]。

文章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所有方剂,对其用药性味归经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和组方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所有方剂(外用方剂及某些特殊食疗无法找到主要药材的方剂除外)共1068首。

1.2 纳入标准 ①所载方剂须是治疗所有中风的方剂;②治疗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且有具体药物。

1.3 排除标准 ①所载方剂不适用于所有中风的治疗;②外用剂型;③治疗无中药汤剂且无具体药物或药物不完整。

1.4 数据规范 中药因地域、品种、古今名称等存在明显差异,为保证所有数据准确,把不同名同药的中药根据《中药学》[4]予以规范,如“黑附子”“天雄”统称附子,“桂”“桂心”统称为桂枝。性味及归经参考《中药学》,如“防风”:解表药,温,甘、辛;归肝、脾、膀胱经。

1.5 统计方法 把符合筛选条件并整理后的数据录入 Excel2010软件,创立药物数据库,并用 Spss20.0对药物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其中占方比为使用该方的次数除以所使用的方子总数,用药比为该药使用频次除以总的频次。使用Weka 3.8分析各个药物的内在关联,其中Support是支持度,即有a(前项)的内容与总的内容的比;Confident为置信度,指所有a(前项)和b(后项)的数与所有a的数的比值;提升度(Lift)是指既有a(前项)也有b(后项)的数与所有b的数的比值; If a then b,则他的支持度: S=p(a)/p(总); 置信度: C=p(a and b)/p(a); 提升度: L=p(a and b)/p(b)。 采用画图软件Cytoscape 3.6.1对所得关联规则进行网络视图制作。通过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层次聚类算法,重新组方,获得治疗中风的新方。

2 结果

2.1 数据筛选结果 最终纳入1068首,其中涉及中药处方1068首;中药10250味,总频次(含药性):10250,总频次(药味):14560,总频次(归经):24421。

2.2 高频药物的使用分布 使用频次≥105的药物分别为防风、甘草、附子等,累计使用频次5085,累计占总频次(10250)的49.57%。见表1。

2.3 高频药物的功效分布 使用频次≥154的药物功效分别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等10类,其中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以上药物功效累计频次5085,累计占总频次(10250)的49.57%。见表2。

2.4 高频药物的药性分布 使用频次≥376的药物药性分别为温、平、热。其中温>平>热,以上药性累计使用频次5082,累计占药性总频次(10250)的49.56%。见表3。

2.5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 使用频次≥158的药物药味分别为辛、甘、苦等6味,其中辛>甘>苦,以上药味累计使用频次8320,累计占药味总频次(14560)的57.15%。见表4。

2.6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 使用频次≥105的药物归经分别为脾、心、肺、肝、膀胱等10类。其中脾>心>肺>胃>肝,以上归经累计使用频次13576,累计占归经总频次(24421)的55.49%。见表5。

2.7 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找出强规则,参数有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支持度主要是评估关联的普遍性;置信度主要是可信度;提升度用于评估规则是否可用。本研究选择以最小支持度9.82%、最小置信度57%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分析;获得药对的配伍规则详见表6;根据药对的关联规则,采用网络视图的方式将药对关联规则进行展示,如图1所示。

2.8 根据层次聚类筛选的治疗中风新处方 根据筛选出的中风方剂数量和不同预读参数,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了熵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治疗中风的新方组合4首,结果见表7。

3 讨论

中风是大脑动脉发生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突然发生障碍,相应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较高[5]。《金匮要略》首次将“中风病”作为病名使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6]”。近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治疗观点。张锡纯[7]认为中风因痰瘀血瘀及风寒湿痹阻塞经络,并说“乃自脑髓神经司知觉运动之说倡自西人,遂谓人之肢体痿废皆系脑髓神经有所损伤。而以愚生平所经验者言之,则中西之说皆不可废”,治疗上采用中西结合。李可[8]认为中风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是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中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或风痱。现代一般所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这类中风相当于西医里的脑血管意外,中医一般认为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其治疗围绕祛风和阳气来展开,多以麻辛附为主。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剂型众多,针对性强、加减灵活、起效迅速、疗效显著等优点,可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理阶段、不同并发症予以辨证施治,灵活组方。除了内服中药治疗外,针灸疗法适用于中风各期的治疗。急性期针刺可以开窍醒神,恢复期可促进功能康复,对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如呃逆、吞咽困难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 频次前3位的药物分别有防风(368)、甘草(320)、附子(302)。防风具有祛风解表,祛湿止痛,止痉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示,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抗凝血、抗血栓、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9],对于改善中风后血液循环有积极作用。甘草能泄热,补益脾气,止咳痰,调诸药,止疼缓急。现代药理作用为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抗炎症、抑溃疡、解毒、抗癌等方面都有积极的药用价值[10]。附子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镇痛、消炎、抗衰老等作用[11],但附子属有毒之品,其有毒成分乌头碱毒性极强,故临床使用时需严格选择适应证,科学的炮制,适宜的剂量,合理的配伍,减毒后应用于临床。

3.2 高频药物功效分布分析 频次前3位的是解表药(1343)、补虚药(1111)、平肝熄风药(633)。 《中医方剂大辞典》多以解表、补益、平肝驱风法等治疗中风。而此次数据挖掘结果符合其药用规律,同时提示安神药在中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3.3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分析 藥味频次前3位分别为为辛味(3740)、甘味(2323)、苦味(1619)。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血的作用,此外辛香之气具有芳香化湿,辟秽的作用。甘能和、能缓、能补,可扶正祛邪,顾护脾胃;苦味可泄可降,可泄热、坚阴和祛湿,具有泻火祛湿、泄热存阴的功效;辛、甘、苦符合中风外感体虚、肺胃虚弱、肝阳上亢的病因病机,同时提示引经药味“咸”入肾经。

3.4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及分析 归经总数前4位为脾(2608)、心(2283)、肺(2260)、肝(2246)。中风的治疗应以健脾祛湿、平肝清心、调理气机为主,疏散表邪法贯穿治疗过程。

3.5 高频药物相关联规则分析 以最小支持度为9.82%、最小置信度为57%和最大前项数为1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药组为白芍和甘草,其次为白芷和防风、羚羊角和防风、白芷和川芎、独活和防风。以上5组药组有解表祛风之功。

3.6 基于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对1068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到4首治疗中风的新处方。新处方以祛风、解表、祛瘀活血为治法。方1治以解表祛风,行气活血;方2治以健脾益气;方3治以补肝肾,祛风;方4治以解表疏风。

《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常用防风、甘草、附子、川芎等药物,药性以温、平、热、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咸为主,药物归经为脾、心、肺、肝等;主要药对为白芍和甘草、白芷和防风、羚羊角和防风、白芷和川芎、独活和防风。新方以解表祛风、活血化瘀为主治法,加用安神药可提高临床疗效。通过分析《中药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病案可知,中风的治疗多以解表祛风、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中药治疗不仅疗效确切,还可以有效缓解后遗症,值得后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婷.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张惜燕,邢玉瑞.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层级划分[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5):418-421.

[3]杨刚.西医合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8):1106-1107.

[4]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翟宏伟,尹梅,邹慧娟.平之胶囊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研究[J/OL].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5.

[6]张笑男,焦富英.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民间疗法,2019(24):106-108.

[7]穆超超,崔俊波.张锡纯治疗中风规律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668-1671.

[8]王耀顷,曹健.李可治疗中风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30-31.

[9]辛国,李鑫,黄晓巍.防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8,38(11):1323-1325.

[10]张耀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9):141-142.

[11]袁雯.附子的药理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4):145-147.

(收稿日期:2020-05-06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用药规律中风数据挖掘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