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12-08南梅
南梅
摘 要:我国是重要的草原大国,但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许多草原开始退化,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化建设。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重视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理念的建设,对恢复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海;草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0-0129-02 中图分类号: S812.6 文献标志码: A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我国许多草原牧区出现过度放牧的现象,我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土地辽阔,存在着各类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但这类地区多为沙性土壤,沙源丰富,很容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为此,维护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保护好草原,可以实现绿色生态屏障。如果保护不好,则会造成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固土防沙的能力下降,在夏季多雨季节很容易形成洪灾,威胁着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应重视地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找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现状
1.1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状况
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草地资源,草地总面积可达4亿hm2,其是覆盖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和生物资源,但是我国人均草地的载物量比较少,受到气候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地地带存在着分布比较规律的特点。随着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我国草场退化严重,生态功能减退,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相关研究显示,草地退化是全世界草地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草地退化比较严重,产草量下降,植被覆盖率低,存在生态功能低下的问题。
1.2 我国沙地植被恢复的现状
通过人工辅助恢复和自然恢复的方式能够实现沙地植被的恢复,建立比较稳定的植被恢复体系,有效减轻因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草地退化问题。科学的植被恢复也是实现草地退化和利用的有效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草地退化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3 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针对草原生态功能日益下降的问题,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有效的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措施,先后实施了天然植被恢复建设、退耕还草退耕还牧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恢复草原生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草原的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能力,并且使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发生了改变。虽然一些地区的草地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存在牲畜数量与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草原退化问题仍然存在,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仍旧十分艰巨。
2 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草原的生态功能日益降低
受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原的退化速度较快,加之植被的覆盖率比较低,导致工业生产中出现的大量二氧化碳很难被植被吸收,从而使草原的净化空气和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下降。草原植被的破坏也导致绿色植物的不断减少,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导致草原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2.2 草原牧区生产转型比较困难
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尤其在草原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传统生态治理思路的影响,在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从而影响整体的治理效果,同时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计划。此外,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没有结合青海地区草原治理的实际情况,不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在治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当地牧民的阻碍。
2.3 草原牧区的生产准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会对牧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民族风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生态恢复的效果。这些牧区的牧民生活来源主要靠牧区,因此需结合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牧民进行休牧和禁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牧民文化素质的影响,一些牧民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2.4 牧民的经营问题有待解决
在草原生态恢复的政策下,有些牧民家庭实行了承包草场的制度,使其生产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受到技术性问题的影响导致目前缺乏技术设备。为此,有些牧民为了更好地维持生产和生活需要,需要加强和外界沟通;有的牧民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实现该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草原的负担,同时也给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5 没有完整的草原保护机制
在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一些地区的管理机制还是较为落后,在具体执行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从而影响了草原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2.6 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
有些地区的草原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体系比较薄弱,影响了草原生态建设,尤其是对牧民的补偿政策法规不能有效落实,从而损害了一些牧民的合法权益。牧民是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的主体,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则很容易影响草原牧民的生态恢复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使草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7 对草原生态恢复的监督力度比较弱
因为某些地区牧民的草原生态恢复意识比较差,同时草原管理机构的地位比较低,很难完成草原生态恢复的任务。此外,在草原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无法为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关的设备,影响了草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依据科学手段促进草原生态建设
在草原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采取科学的手段指导牧民进行草原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还应建立草原生态保护与灾害监測预警系统,定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进行实际调查,通过长期的监测与预警,减轻人为因素对草原所造成的破坏。通过采取人工干预等措施来不断提高草原生态自我修复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渐恢复被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
3.2 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
首先,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教育,让其认识到草原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使广大的牧民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最大程度避免对草原所造成的破坏。其次,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强对农牧民的草原生态功能恢复的科学方法的讲解,建立起草原生态承载力和草原环境相结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最后,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对牧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地与地方的政府配合与合作,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
3.3 制定完善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
在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相关工作部门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国青海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和分布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在草原生态环境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对草原的各个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坚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农牧民经济收入等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有效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草原生态法制建设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化,从法律上明确草原生态恢复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完善草原的产权,对没有明确产权的草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让农牧民能够采取有效的利用草原的措施,通过合理规范草原的产权使用制度,在政府和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加强对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最后,不断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通过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让牧民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科学、有效、合理地开发草原资源。
3.5 采取退牧还草的措施
因为受到过牧行为的影响,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逐渐减少,采取退耕还草措施是现阶段比较有效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通过退耕还草,不仅能够改善牧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可以保证草原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应该加大退耕还草的力度,保证草原的调节能力,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草原的净化空气能力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再次,还应借助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吸纳资金来加强对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更好地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我国草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 结束语
总之,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等方式来加强草原的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的退牧还草措施,牧民应积极配合相关政府工作部门来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保证我国草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