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家国,身许碧水:“时代楷模”
2020-12-08余元君王江山
余元君 王江山
余元君(1972年9月~2019年1月19日)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2019年1月19日,余元君在水利工程现场办公时因公殉职,年仅46岁。他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最美奋斗者”“最美水利人”等称号。2019年8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追授余元君为“时代楷模”。
细水长流,水滴石穿
1972年,余元君出生在湖南省一户清贫的农民家庭。因年少时曾多次目睹干旱和洪涝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痛苦,他决心长大以后要治理水患。他曾经在自述中如此写道:“在澧水河畔,随着河水的涨落,我悄悄的做起一个关于水的梦。”1990年,余元君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他的毕业设计是用编程做拱坝应力分析,这个研究很有实用性,对于防洪防汛有着重要意义。可当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这让该项目的实施变得十分困难,连老师都劝他放弃,但余元君克服考验,做出了成果,顺利毕业,并入职湖南省水利系统,一步步向梦想挺进。
从此,余元君就与洞庭湖结了缘。洞庭湖可以说是湖南人的母亲湖,湖区内大约有1000万人口、1000万亩耕地,但这里水情复杂,河道变幻莫测,时有洪峰,又有淤积,洞庭湖的治理简直是世界级难题。余元君认为,要想治理洞庭湖,就要彻底了解洞庭湖,知晓它的变迁历史,总结之前的教训,了解最新的技术……于是,他开始收集整理各种资料,书籍堆成山,连电子资料都高达上千个G。除此之外,他还深入实地考察,光是1999年一年,他就出差101天。余元君走遍洞庭湖3471千米的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边勘测边记录,不断总结实际经验,整理了几十本工作笔记,还发表了20篇论文。这些笨功夫起到了真效果:他领衔的洞庭湖区二期治理工程在2010年顺利建成,构建起了洞庭湖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另外,余元君主持编撰的《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适用文件汇编》更成为该区域水利建设的宝典。
白水鉴心,心清如水
余元君家境贫寒,母亲又常年患病,为减轻兄妹压力,他负担起全部的医疗费,可以说,金钱对于余元君和他的家庭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余元君却从未将这份需要化为贪念,哪怕他完全有机会去做。余元君在担任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期间,负责经办水利工程,日常能接触到数额巨大的资金,这些年来,他经手的金额超过百亿,可他两袖清风,从不徇私,余元君曾表明心迹:“我管理上亿的资金,只要我违心地点一下头,答应一下,我就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这个钱我不能要,因为我管的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心清如水的余元君还将自己对生活的精打细算投入工作中:有一次,设计院在勘测某一湖泊时准备拆掉之前的护坡重新修建,余元君接到任务后并未急于实施,而是到实地反复考察,发现原有的护坡标准已经足够,没必要再建新的。就这样,他为国家省下百万元的修建经费。除了为国家省钱,余元君在工程质量上也寸步不让,经常到实地反复核查。这种较真的个性让余元君遭到一些“恶评”,一些人说他不近人情,可他的不近人情,换来的是工程项目的顺利展开。
余元君还巧妙利用科技来预防腐败,他组织开发的“千里眼”项目管理系统,可以对水利工程建设实行网络化管理,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从根本上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该系统一经上线,就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上善若水,山高水长
余元君在追求个人业务精益求精的同时,也不忘培养年轻的水利工作者,以便为水利工程建设持续输送人才。在担任湖南省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总负责人时,他总是带着后辈们到实地考察,亲自操作示范。后来这支青年队伍参加全国河道修防工竞赛,每位选手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余元君对待项目严谨甚至苛刻,但对向自己求助的年轻人却十分有耐心。一次他到乡镇出差,一个年轻下属不熟悉业务向他求助,余元君不顾差旅疲惫,在网吧远程连线这位下属,一直辅导到后半夜。他参与制作的讲述洞庭湖生态和历史的专题片《八百里洞庭》,更是为洞庭湖的发展建设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余元君有一个“数字洞庭”之梦——他敏锐地看到了大数据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影响,决心开发一套洞庭湖模拟水文系统,好为流域内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策略,让专家和工程师们足不出户就能对洞庭湖开展研究。他原本打算去南京与计算机专家一起研发该系统,可惜,在2019年1月19日,连续工作了3天的余元君在建设工地突发疾病,不幸去世,他为之心心念念的“数字洞庭”项目也只能交由后来者去完成。“元月风来湖水寒,君魂歸去青山悲。”余元君去世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向他学习的热潮。他的事迹报告会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更多水利工作者砥砺前行。
余元君曾说:“作为‘洞庭人,作为共产党员,要为洞庭湖谋长远,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须有我!”正因心念家国,无悔身许碧水。余元君对事业的热爱,细水长流,涓滴成河;他倾情奉献的精神,浪涛奔涌,山高水长。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郑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