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夫妇
2020-12-08张亚凌
张亚凌
一向身体硬朗的门卫大叔生了场病,住了三天院,出院后的那個周末,被委婉地辞退了。大家都不舍,大叔倒很通情达理,没有一丁点抱怨,说我要真的在这里出点事,人家单位也不好处理。
十八年前家属院刚建成,大叔就是门卫。三十平方米的门卫室,就是他和老伴的生活范围。外面里面,经常坐满了家属院的老人,退休职工少,多是从乡下来给子女照顾小孩的,或被子女接进城养老的。特别是冬天,门卫室里,地上老头们,床上老婆婆,喝茶的,拉家常的,一时兴起玩几圈纸牌的。每每那时,大叔总是笑盈盈地坐在门卫室的外面,大婶在里面招呼着大家。
欢声笑语一年四季都在门卫室内外流淌,轻盈又响亮,琐碎又温暖。在大门口进进出出,却一点都不显得吵闹。或许源于每个人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介入——不被拒绝哪会反感?
上班前,有人将老人用轮椅推至门卫室前,冲里面喊声:“婶,我妈陪你来了。”大婶的声音差不多会跟人同时出来,将老人推进去。有时年轻的妈妈将小孩往门口一放,说:“姨,帮忙照看一下娃,马上回来。”大婶就应声出来,牵过小孩的手。
好在需要费心的老人孩子也不多,否则,小小门卫室哪里容得下呀?
我呢,似乎更过分。上班前留一句:“大婶,门口来了卖豆腐的给我买两块。”下午溜达到门口,“大叔,水龙头坏了能收拾不?”
说白了,对大家来说,大叔大婶看门的功能早已退居其次,随意亲切得更像没住在一起的家人。
有次已经过了门卫室,大婶在后面喊住了我。
“刚蒸出来的,给娃端回去尝尝。”大婶手里端着一碗蒸饺,还冒着热气。“我一直从门缝里瞅你过去没,给娃在热锅里放着,不凉,回去赶紧吃。”
那时,我是单身妈妈,每天匆匆忙忙接送孩子,风风火火上下班。许是大婶看着心疼吧,就惦记着照顾我们娘俩。烙的饼子、炸的油糕、从乡下捎来的新鲜菜,总忘不了分些给我。
还有一次,我刚进门,正寻思着下午饭吃啥,就听到敲门声。我家在没有电梯的六楼,很少有人串门的,还是这个时间段。我纳闷着拉开门,是门卫大叔。他端着一盆蒸饺,说:“你婶子听见娃想吃蒸饺,做了些,你放冰箱里,能吃几天。”
我立马想起来了。下午送小家伙去学校,快出家属院时他突然说又想吃蒸饺了。我拍了一下他的脑袋道:“周末做,现在没时间。”那会儿大婶刚好在门口坐着。
大叔大婶人很厚道,对大伙都热情,只是我的处境更让他们同情罢了。
旧衣物曾让我很头疼。扔了,多可惜,仅仅是人不争气地变胖了,它们才显得小了;放着吧,显然成了衣柜里的摆设,无法上身又占地方,空间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整理一次就送给大婶,让她散给乡下的亲戚邻里穿。大婶因此很是不安,好像捡了我很大的便宜。她给我送来一袋子莲菜。说把我的衣服分给人家几件,是人家过意不去捎给我的。又给我送来一袋小米,说:“你那么好的大衣送给人家,人家给你的。”
大婶经常送我些地里产的,总有说得过去、让我不得不接受的理由。
也记得母亲去世的前几年,身体已经不方便了,每次来看我,必先在门卫室休息半天,等我下班搀扶她上楼。大婶招呼着,吃呀喝呀,如同亲戚。
自大叔大婶走后,门卫换了好几任。有时几个月就换,不等熟悉又变陌生。不过,感觉后来的历任门卫更像门神,以至于我有一种感觉:家属院不同于单位,门卫就应该找像大叔大婶那样,年龄在六十左右的老人。对,大叔离开门卫室是七十五左右,待了十多年,我们现在还常常提起他们。
摘自《语文报·教师版》
图/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