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家台门
2020-12-08
绍兴官宦名人的府第院落,通称“台门”。寿家台门在鲁迅故里步行街口左侧,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对面,距离周家新台门内的鲁迅故居100多米,游客出示身份证或台胞证,即可入内参观。
寿家台门是三进的清代建筑,大约二百四十坪,门前有宽约三米的张马河和小石桥。第一进是门斗,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贴着一张白色的纸板,上有“文魁”两个大字。还有一块清末时的匾额,从左边落款可知: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丹墀中光绪丙子科第二十九名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表示寿家出过举人,是户书香门第。
清代的乡试,每三年在各省贡院举行,考生八月应试,九月发榜。
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朝廷颁赐顶戴衣帽匾额等。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树立牌坊。
绍兴人称厅堂为“堂前”。走过天井,第二进大堂前,是贵宾聚会之地,正上方高悬一块“思仁堂”的大匾,下方有清初王翬的国画中堂,两侧是清末国学家俞樾写的隶书对联:“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
大堂前之后的天井(明堂)不大,第三进是两层的座楼,一楼有小堂前、寿镜吾的书房和卧室。小堂前是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重游頖水”的匾额在正上方,頖同泮,泮水即泮池。此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第六十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隔年,寿老就去世了。
匾额下方国画两侧篆书对联是:“骐骥生绝域,鸾凤本高翔。”上联落款:“墨耕老兄属集昌黎句”,此句出于韩愈《驽骥》。下联是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最后一句,李观与韩愈同榜进士及第,本可像鸾凤高升飞翔;落款“俊卿”,即书画篆刻名家吴昌硕。
寿镜吾爱惜光阴,其书房称为三余斋,左侧有《二十四史》的书柜,这是塾师书室典型的摆设。“三余”出自三国曹魏鱼豢《魏略·儒宗传·董遇》,董遇等七人学问渊博被称为儒宗。有人向董遇求教,遇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求教者说,实在没那么多的时间。董遇又说:“要利用三余来读书。”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即冬天是一年农余时刻,夜晚是白天空余时间,阴雨天是晴天闲暇时光。
参观完座楼,我走西侧小径往南看到“研学游”课堂中,二、三十位身着汉服的小学生正在读经或上作文课;东侧南厢房简介绍兴古代的教育史,展出的图文包括三部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府学和县学是官立的教育处所,书院有官办与民办两种性质,而学塾是古代教育的基础设施,分为家塾、村塾和学馆等。东汉“耽读翫市”的王充就读于上虞书馆,后来又设塾授徒,为绍兴境内办学之始。
三味书屋在东侧北厢房,大约十坪,是清末绍兴城中最有名的私塾之一,鲁迅十二至十七岁在此念书,游客不能进入屋内,只能在门口观看或照相。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寿镜吾二十岁考上秀才,开始在家中私塾教书,六十年如一日。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常手不释卷,一生勤奋治学,一年几个重要节日才放假,其他时间都是带领学生研读古文。
屋内的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梁同书题字,匾额下方有幅松鹿的国画和寿镜吾的画像,私塾学生每天要先向匾额和《松鹿图》行礼,再开始读书。以前国画两侧柱上还有梁同书写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礼记.乐记》:“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大羹又作太羹,是指不和五味(不添加任何调味料)的肉汤原汁。
国画前面有张木方桌,唯一高背椅子是寿镜吾的坐位,桌旁各两张椅子是客席,他每年收八位一般平民百姓的学生,坐在客席后面。鲁迅的座位在《松鹿图》左侧角落,他十五岁时父亲病逝之前,某日因买药迟到一次,受到塾师严厉责备,于是在桌面右下角刻一个一寸大的“早”字,提醒自己日后不再晚到。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才广为人知,百草园是鲁迅故居屋后的菜园。寿镜吾的祖父本来以酿酒为业,在镜湖边开设一家酒店,因贪官和恶霸不断勒索,只好关门歇业。他在县城中心买下原名“三余书屋”的房子,更名为“三味书屋”,设立不培养清朝官员的私塾维生,聘请名师教导儿子四书五经等古籍,不教应试的八股文,希望子孙勿走仕途或经商之路。
寿镜吾的祖父改行前后,可能看过清初一位辞官隐居乡间人士写的书法中堂“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心有同感,喜欢这三种滋味,遂以“三味”为书屋之名,也以此三句作为教学的方针与寿家的家规,冀望子孙牢记遵守三味“庶民”的精神,过老百姓平淡的生活,书中自有奥妙的滋味。因此,寿家后人考上秀才取得私塾老师的资格,或是中举人,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而寿镜吾的次子却违背父意,热衷于仕途。清代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新科进士受职前,再试于保和殿,称为朝考,分一、二、三等,是进士授官的依据,一等第一名称朝元。光绪三十年(一九○四),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寿镜吾的次子考上朝元,后任知县。他说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酰醢,与北宋藏书家李淑《邯郸图书志》 (又名《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酰醢,是为三味”相似,只是他的说法与寿家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明显不同。
三味书屋隔壁是曾中举人寿孝天的书房,鲁迅在私塾读书时偶而会来此室走动玩耍,门口有块约五十公分正方形的地砖,寿镜吾拿毛笔沾水在砖上写字教学生书法。游人往右来到后园,它比一间教室稍长,腊梅是两百年的老树,以前私塾的学生会到此地寻蝉蜕等,后园的出口是孔乙己土特产商店。
清嘉庆年间,寿镜吾的祖父迁居于寿家台门,至今已两百多年,寿家后代将寿家台门与三味书屋全部捐赠给国家,后人才能免费欣赏清朝的建筑与私塾。
私塾是古代教育基础的场所,三味书屋正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游客走进寿家,便可感受清代读书人淡泊名利的气节与风骨,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日复一日在寿家台门内和参观人潮间默默地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