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Ⅰ期开窗减压、Ⅱ期刮治术在颌骨大型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2020-12-08袁建房汪湛杨亚黎赵凯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颌骨开窗囊肿

袁建房,汪湛,杨亚黎,赵凯政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0 引言

颌骨大型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多发病,主要有非牙源性囊肿、牙源性囊肿两大类,临床比较多见牙源性囊肿,鲜少见非牙源性囊肿。由于颌骨大型囊肿发病特征比较隐匿,且进展速度慢,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极易被临床忽略,一旦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则会严重破坏骨质,最终发展成为大型颌骨囊肿,严重影响着患者安全健康。故而早发现、早治疗,这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健康具有重大意义。既往临床治疗颌骨大型囊肿所采用的传统刮治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操作繁琐且术中失血量较大,十分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随着现代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开窗减压术由于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治疗大型颌骨囊肿。因此,本研究特此以86例颌骨大型囊肿患者为例,探讨Ⅰ期开窗减压手术、Ⅱ期刮治手术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之中的观察主体为86例颌骨大型囊肿患者,纳入的时间为2016年6月--2019年6月。入组标准:通过CT检查确定为颌骨大型囊肿;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并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下签署研究同意书;通过单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病历资料完整齐全,不影响临床统计;具有手术及麻醉适应症;多数因为张口受限、牙痛、面部不适而入院就诊。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依从性欠佳以及存在手术麻醉禁忌的患者。根据电脑随机分组法,施行对照研究,两个组各43例。其中研究组包括男23例,女20例,年龄39-55岁,平均(46.7±9.8)岁;病程1-9个月,平均(3.7±0.9)个月;囊肿大小4.1-10.1 cm,平均(7.2±1.6)cm;31例下颌骨囊肿、12例上颌骨囊肿;9例角化囊肿、23例含牙囊肿、11例根尖囊肿。对照组包括男24例,女19例,年龄40-55岁,平均(46.9±10.1)岁;病程2-10个月,平均(4.3±1.2)个月;囊肿大小4.2-10.5 cm,平均(7.2±1.5)cm;30例下颌骨囊肿、13例上颌骨囊肿;10例角化囊肿、23例含牙囊肿、10例根尖囊肿。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传统刮治术治疗,即:常规消毒、铺巾,术区局麻之后,在患处行手术切口,翻瓣,暴露囊肿,将囊肿壁组织予以彻底刮除操作,将刮出囊肿壁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检确诊为颌骨囊肿,排外各型肿瘤,而后囊腔骨壁采用石碳酸予以灼烧,注意保护术区神经、血管,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骨腔后,骨腔填塞碘仿纱条自牙龈切口引出,复位并对位缝合牙龈粘膜,手术结束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1-3 d,每日指导患者用漱口液清洁口腔。一周后拆线抽出碘仿纱条。

研究组则予以Ⅰ期开窗减压手术+Ⅱ期刮治手术治疗,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局麻或者是全麻,于囊肿破坏骨质后骨质比较薄弱的部位实施一个梯形的手术切口,将开窗位置显露出来,去骨开窗,切取开口处小块囊肿壁送病理检查,将囊肿内容物清理干净后,对囊腔进行清洗,注意勿破坏囊肿壁,手术之后在囊腔内填塞碘伏纱条自开窗口引出,复位并对位缝合牙龈粘膜,手术结束。术后病检确诊为颌骨囊肿,排外各型肿瘤。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1-3 d,每日指导患者用漱口液清洁口腔。一周后拆线更换碘仿纱条,生理盐水冲洗囊腔,囊腔再次放置碘伏纱条自开窗口引出,嘱患者用漱口液清洁口腔,每半个月复诊更换碘仿纱条;或者手术之后第7 d,术区红肿症状消失之后,拆除手术缝线,将碘仿纱条取出来,在囊肿开窗口部位,置入基托式塞治器。嘱每天晚上临睡之前,将塞治器取下来清洗。6个月之后囊肿明显缩小,对囊肿实施Ⅱ期刮治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治疗总体疗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即:颌骨囊肿彻底刮除且颌骨完整,为显效;颌骨囊肿大部分刮除且颌骨基本完整,为有效;颌骨囊肿刮除不彻底且颌骨不完整,为无效。②记录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

1.4 数据处理。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s),卡方(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检验水准α设置为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疗效对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体效果明显更高,达到了90.7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效果相比起来略低,只有74.42%。组与组之间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疗效对比[n(%)]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对比。相较于对照组而言,研究组手术耗时更短,且术中失血量更底(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对比(±s)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对比(±s)

小组 病例 手术耗时(min) 术中失血量(mL)研究组 43 49.8±3.9 19.9±6.5对照组 43 60.5±9.8 85.4±15.3 t - 9.912 30.915 P - <0.05 <0.05

3 讨论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1%-0.2%左右[1-2]。颌骨囊肿根据组织来源、病变部位,有非牙源性、牙源性之分,据临床实践发现,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发生率更高。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白该病的发生机制,据目前临床研究发现颌骨区域残留上皮组织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颌骨囊肿发生率[3-4]。在密闭的环境状态下,残留上皮组织遭受外部因素刺激时就会引起增生,从而生成囊腔,并在囊腔内聚集大量的分泌物,压迫周围骨质至周围骨质吸收破坏,最终导致颌骨囊肿形成[5-11]。

本文对照发现,研究组手术疗效及预后更佳,且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更低,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通过开窗减压之后,促进了成骨细胞生长,缩小了囊腔,Ⅱ期刮治手术术后颌骨缺损范围明显缩小,对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及牙颌面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总而言之,Ⅰ期开窗减压手术、Ⅱ期刮治手术治疗颌骨大型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猜你喜欢

颌骨开窗囊肿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肝囊肿与癌“不沾亲”
肝囊肿要不要治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冬天不开窗闷出一身病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