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分泌疾病对糖代谢的影响

2020-12-08孔爱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垂体甲亢内分泌

孔爱仙

(宣威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云南 曲靖 655400)

0 引言

作为常见内科疾病,内分泌疾病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研究指出,内分泌疾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1]。而糖尿病的形成则会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困扰。为确定内分泌疾病对糖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将49例甲亢患者及45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及45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4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纳入甲亢组,另外45例体检者纳入常规组。甲亢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1.8±12.9)岁。常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2.2±12.8)岁。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①甲状腺功能评估。分别于甲亢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德普DPC分析仪及西门子试剂,测定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的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水平。体检者仅测定1次甲状腺功能指标。②糖代谢变化评估。采集体检者、甲亢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各测定1次)空腹静脉血、餐后2h静脉血,选用Beckman-UnicelDxc800型号生化分析仪,测定受检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③甲亢治疗。嘱甲亢患者坚持低碱、低盐饮食,给予患者口服甲巯咪唑片(默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78)治疗,用法:每日3次,每次10 mg。持续用药4周后,逐渐降低给药剂量。持续治疗3个月。

1.3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0.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甲状腺功能差异。常规组总甲状腺素(114.09±8.42)nmol/L、游离甲状腺素(19.45±2.03)pmol/L,均低于甲亢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甲状腺功能差异(±s)

表1 两组甲状腺功能差异(±s)

组别 例数 总甲状腺素(nmol/L)游离甲状腺素(pmol/L)常规组 45 114.09±8.42 19.45±2.03甲亢组 49 192.62±21.16 38.47±5.16 t - 14.82 18.46 P - <0.05 <0.05

2.2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甲亢患者经持续3个月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后,游离甲状腺素(30.82±5.03)pmol/L、总甲状腺素(116.42±8.95)nmol/L,均低于治疗前(P<0.05)。

2.3 两组糖代谢状况差异。常规组空腹血糖(4.72±0.31)mmol/L、餐后2h血糖(6.16±0.35)mmol/L,均低于甲亢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糖代谢状况差异(±s)

表2 两组糖代谢状况差异(±s)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常规组 45 4.72±0.31 6.16±0.35甲亢组 49 5.75±0.29 7.92±0.38 t - 2.39 2.65 P - <0.05 <0.05

2.4 治疗前后糖代谢状况变化。经为期3个月的治疗后,甲亢组空腹血糖(4.81±0.30)mmol/L及餐后2 h血糖(6.42±0.32)mmol/L,均低于治疗前(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糖尿病管理的关注度逐渐升高。根据既往经验,及时识别糖尿病前期,并给予合理治疗,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改善其预后状况的关键。糖尿病前期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因此,分析可影响糖代谢的因素具有一定必要性。研究表明,内分泌疾病是2型糖尿病形成、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的因素之一[2]。为了确定内分泌疾病对糖代谢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取分组形式,对甲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各项代谢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甲亢组游离甲状腺素(38.47±5.16)pmol/L、总甲状腺素(192.62±21.16)nmol/L,均高于常规组(P<0.05)。甲亢患者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甲状腺素水平异常。②甲亢组空腹血糖(5.75±0.29)mmHg、餐后2 h血糖(7.92±0.38)mmHg,均高于常规组(P<0.05)。形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为: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这一变化可经如下机制,刺激糖代谢机制,诱发糖代谢紊乱:①大量甲状腺激素可激活肾上腺β受体,提升机体儿茶氨酚敏感性,阻断胰岛素的正常适当,破坏糖代谢平衡,诱发血糖的异常升高[3]。②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机体蛋白质、脂肪持续消耗、分解,肠道快速吸收葡萄糖,引发血糖水平的波动;甲亢患者机体大量释放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可对肝功能形成一定损害,刺激肝酶活性,加速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而肝糖原合成不足,最终转化为糖代谢紊乱。③给予甲亢患者综合治疗后,甲亢组治疗后总甲状腺素(116.42±8.95)nmol/L、游离甲状腺素(30.82±5.03)pmol/L,低于治疗前(P<0.05);且甲亢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4.81±0.30)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6.42±0.32)mmol/L,均低于治疗前(P<0.05)。上述结果证实:甲状腺功能紊乱与糖代谢机制密切相关,内分泌疾病患者多伴糖代谢紊乱。

除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属于一种典型甲状腺功能紊乱性疾病。这类患者的异常甲状腺激素水平,也可能影响机体的糖代谢机制,并引发血糖水平的波动[4]。此外,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功能紊乱,也会影响机体糖代谢,原因在于:垂体具有分泌催乳素、促性激素、促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多种功能。如患者伴有垂体功能减退,则可能因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影响肝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正常分泌,进而干扰肝糖原的正常分解,诱发血糖波动。而当患者伴垂体功能亢进时,异常垂体功能引发的促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刺激干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异常分泌,诱发外周胰岛素抵抗,最终产生糖代谢紊乱。因此,加强内分泌疾病对糖代谢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可将以下几种措施,应用于糖尿病前期预防及糖代谢紊乱纠正工作中:①加强内分泌疾病筛查。本研究表明:内分泌疾病是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抑制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增长,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状况,可将糖尿病前期管理作为重点,于健康体检工作中,加强对内分泌疾病的筛查,如发现受检者伴垂体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需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以纠正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状态。②动态监测内分泌功能。内分泌疾病确诊后,嘱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定期入院复查。通过对内分泌功能指标变化的评估,预测其糖代谢机制及糖尿病前期形成风险,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③持续监测血糖波动。内分泌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为:垂体功能异常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诱发糖代谢机制紊乱,糖代谢紊乱状态持续存在,最终转化为糖尿病。为了避免糖尿病的形成,可指导内分泌疾病患者按照不低于每周1-2次频率,定期监测血糖指标,以掌握近期糖代谢状况。如发现血糖指标异常升高,提示近期病情控制不佳,需严格遵循内分泌疾病的膳食管理要求,并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④做好内分泌疾病的管理。本研究通过对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及糖代谢特征的对比分析确定:甲状腺功能紊乱与糖代谢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联[5]。如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恢复,其糖代谢紊乱状态有所改善,血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因此,为纠正糖代谢紊乱状态,可结合患者的内分泌疾病类型,从膳食、运动、用药、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指导患者合理控制自身病情。

综上所述,甲亢这一内分泌疾病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大,宜通过合理治疗,纠正其甲状腺功能紊乱状态,并稳定患者的糖代谢机制,维持其血糖水平的稳定性。此外,还应重视其他内分泌疾病与糖代谢机制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内分泌疾病患者病情的合理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形成。

猜你喜欢

垂体甲亢内分泌
垂体MRI诊断小儿矮小症的价值观察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妇科内分泌失调的临床治疗研究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亢患者需警惕甲亢性心脏病
垂体转移癌误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稳住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