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效果分析

2020-12-08李锋吴昊项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髌骨骨关节炎置换术

李锋,吴昊,项群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持续加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升高。此病主要由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所引发,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软骨下骨板损害持续加重,患者会出现关节持续疼痛、肿大、僵硬等临床症状[1]。通常情况下,对于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方案,通过药物疗法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以改善其膝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如果是晚期患者,保守疗法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术式,特别是在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2]。现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水平以及安全性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文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已签署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符合研究条件:①骨关节炎伴或不伴畸形;②首次接受膝关节置换治疗,主动要求手术者;③有内科疾病、但经治疗可以改善,病情不会影响到麻醉效果者。排除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的患者。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68-78岁,平均(73.56±4.34)岁;病程3-12年,平均(6.29±1.07)年。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0.5 h予以预防性用药,主要为抗生素。密切监测患者的病变情况,并根据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两侧膝关节负重位正侧位片、髌骨轴位片、双下肢全长正位片)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术前完善对患者的常规实验室血液检查,C反应蛋白等检查;胸片、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动静脉B超、心脏彩照等;必要情况下行肺功能、脑部的CT检查。另外可视患者具体情况行膝部的MRI检查,进一步对患者的关节间隙、关节囊四周软组织情况进行检查。

1.2.2 手术方法:首先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选用硬膜外麻醉方案,在患者的腿部上端应用止血带。于膝正中位置做一切口,以髌骨内侧入路,对髌上囊、髌下脂肪垫、滑膜以及内外侧半月板部位进行清理。观察清理效果,并将十字交叉韧带进行切除。对后侧关节囊以及内外侧挛缩软组织进行松解,明确股骨远端以及胫骨近端位置,并进行骨赘清除。在切除股骨关节面时,首先应保持股骨远端关节外旋5°、外翻6°。在进行胫骨关节面切除时,应保持截骨面后倾5°,厚度8-10 mm。借助试膜进行下肢力线调试,以保持髌骨轨迹正确,周围软组织平衡、稳定。手术过程中,需评估患者的髌骨情况,并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置换。对于不进行髌骨置换的患者,应将髌骨增生骨赘进行清除,再植入假体,并进行固定。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并实施有效的止血措施。术后置入引流管,并将切口逐层关闭。

1.2.3 术后康复:术后7 d内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3 d,可将引流管拔除,并指导患者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锻炼。首先可引导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从30°开始,每30 min增加5°,若患者主诉疼痛严重,需停止锻炼。待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到30°,且无明显不适感的前提下,可指导患者每日增加10-20°,但注意不要增加过度,以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在一周内需引导患者锻炼膝关节伸直至少90°。术后3 d,开始坐位锻炼,待患者逐步适应后指导其进行站立锻炼,首次站立时间可维持在5 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手术治疗前后,应用VA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0分代表无痛;1-3分表示轻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剧烈疼痛。同时应用HS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分值0-100分,0-60分表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61-69分表示一般;70-84分表示良;85-100分表示优。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9.0工具进行数据统计,(±s)表示计量值,t作为检验值,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H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膝关节屈曲度及股胫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VAS、HSS评分以及屈曲度和股胫角统计(±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VAS、HSS评分以及屈曲度和股胫角统计(±s)

组别 例数 VAS(分) HSS(分) 屈曲度(°)股胫角(°)治疗前 40 7.04±1.19 46.82±9.41 89.62±12.43 8.95±1.26治疗后 40 3.15±0.47 83.79±11.95 116.04±17.58 1.33±0.25 t - 19.22 13.10 5.49 26.53 P - 0.00 0.00 0.00 0.00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60-70岁人群中,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几率高达70%,膝关节骨关节炎好发生在负重大关节,此病的病程相对较长,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会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该病病因目前尚未清楚,认为和年龄、性别、肥胖、积累性劳损、代谢异常、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黏附皆有关系。在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关节隐痛的症状,在活动或者劳累后疼痛感加重,充分休息后可明显缓解。在此阶段,通过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手段就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再配合有效的肌力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其健康水平[4]。对于病情相对严重者,也可在关节镜下对局部骨赘以及游离体进行清理,以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在发病晚期,患者的疼痛症状会持续加重,且关节软骨磨损严重,甚至可能消失,不仅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还可能引发关节增大、外翻畸形等严重情况。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对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的价值不高,而借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发展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其假体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术式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内外翻畸形等多种膝关节病变,有助于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本研究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理舒适度。研究结果也表明,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为(3.15±0.47)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7.04±1.19)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科学的术后康复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HSS评分为(88.79±17.95)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46.82±9.41)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采取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116.04±17.58)°明显高于治疗前的(89.62±12.43)°,股胫角度(1.33±0.25)°明显高于治疗前的(8.95±1.26)°,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周围软组织松解以及术中截骨对于手术疗效以及患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彻底清除骨赘、避免假体松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另外,也应注重假体的选择,不能将患者残留自然骨的尺寸作为唯一选择标准,应充分考虑膝关节屈膝时的稳定性,以免发生膝关节脱位,通常情况下小号假体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5]。同时对于髌骨的置换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对髌骨较薄,但无严重软骨退化者,不建议进行髌骨置换,否则可能会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对于髌骨关节严重退变,且已发生脱位的患者,应进行髌骨置换。由于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因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术后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还可能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时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能促进其膝关节功能的提高,有助于其身体的尽快恢复。

猜你喜欢

髌骨骨关节炎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寻找最“长寿”的膝盖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髌骨软骨骨折的疗效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骨关节炎患者应保持适量运动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