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肾移植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干预分析
2020-12-08叶丽玉李小阳
叶丽玉,程 维,李小阳,肖 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肾移植手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常见方式,手术治疗质量的高低,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有着极大的影响[1-2]。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肾移植手术患者,比较其接受的护理措施,尝试探索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自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并将所有患者依照护理方法的差异分组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组(A组,n=62例)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组(B组,n=61例)。其中A组中男性病患32例,女性病患30例,患者年龄26-71岁,均值为(48.35±1.41)岁。B组男性病患30例,女性病患31例,患者年龄27-70岁,均值为(48.18±1.52)岁。
1.2 护理方法
A组:实施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措施。(1)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带队挑选5名具备充足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建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及结合自身护理经验进行肾移植护理方案的制定,并对其中一部分患者进行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护理方案。(2)健康教育。为此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与肾移植手术相关知识的讲解[3],讲解内容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对于患者自身的危害性,肾移植手术开展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各种注意事项,让患者对于手术治疗有深入的理解,从而积极投入其中改善自身身体健康。(3)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4]。(4)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运动,保障患者肾移植手术的疗效因此在患者术后恢复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指导患者躺在病床上进行手部力量的训练,待患者的身体有所恢复,指导患者进行慢走、骑自行车等内容的训练。
B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即在患者实施手术前对其进行身体方面的评估,并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1.3 观察指标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相关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通过(±s)和%符号进行表示,运用其中运用t检验及x2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的资料。若二者之间的比较存在差异,则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年龄和性别一般资料的比较
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在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比较方面,A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的满意度,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分别是59例、1例、2例、96.77%(60/62),B组中,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分别是47例、4例、10例、83.61%(51/61),x2值=6.06。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改善效果的比较
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方面,A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B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护理前焦虑量评分(46.18±2.24)分、护理后焦虑量评分(22.15±1.12)分、护理前抑郁量评分(40.38±2.11)分、护理后抑郁量评分(21.07±1.21)分,B组中,护理前焦虑量评分(46.37±2.01)分、护理后焦虑量评分(28.62±1.96)分、护理前抑郁量评分(40.19±2.28)分、护理后抑郁量评分(30.69±2.07)分,t=0.49,22.52,0.48,31.53,P=0.62,0.00,0.63,0.00。
3 讨 论
肾移植手术虽然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术后一段时间,由于患者术前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加上手术创伤及术后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对患者术后恢复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
其中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作为临床上护理人员实施的一种新型护理手段,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等不同的护理,在相应护理措施的帮助下,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及对疾病恢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帮助。结合研究,在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效果的比较方面,优质护理措施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措施的护理质量(P<0.05)。以此表明,为保证肾移植手术患者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