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0-12-08张淑芳赵素琴
张淑芳,赵素琴*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吕梁 032200;2.山西省汾阳医院人事科 山西 吕梁 03220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于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的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经血培养检测至少一次阳性结果,同时伴有发热(>38℃)、寒战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1]。颅脑损伤是目前创伤性疾病中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一类疾病[2]。患者因病情需要常在术中或术后留置中心静脉(CVC),CRBSI发生率也日益增加,不仅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降低,甚至会威胁生命[3]。本文从颅脑损伤患者发生CRBSI的原因及相应对策进行论述。
1 发生原因
1.1 内源性因素
患者年龄、营养状况、病情严重程度、自身免疫力等与CRBSI密切相关。高龄且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病情本身较为严重,长期全肠外营养更使CRBSI发生率大大增加[4]。
1.2 外源性因素
1.2.1 导管因素
CRBSI与使用导管管腔数有关,使用多腔导管较使用单腔导管更易引发感染[5]。为了满足治疗需要常需另备一路滴注血液制品。
1.2.2 置管部位
置管部位不同发生CRBSI的危险性亦不相同,股静脉最高,颈内静脉次之,锁骨下静脉最低[6]。股静脉穿刺点距会阴部较近且皮肤潮湿,更易受大小便等分泌物的污染。颈内静脉距口腔、鼻腔较近,其分泌物可直接污染穿刺部位,且颈部出汗多不易固定。
1.2.3 导管维护不当
(1)三通等辅助装置:三通、肝素帽等辅助装置内有血迹或被分泌物污染、破损后未及时更换。
(2)敷料:发现敷料有渗血、卷边等情况未及时更换,间接导致CRBSI的发生。
(3)其他:中心静脉导管暴露段易打折、弯曲,未及时发现并处理。无菌观念较差,操作技术不规范,手法不娴熟,也会导致CRBSI的发生率增加[7]。
1.2.4 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越长,CRBSI发生率越高。颅脑损伤患者病程较长,家属出于经济等各方面考虑无形中延长了置管时间。
1.2.5 消毒液的选择
尽可能选择高效皮肤消毒剂,碘伏临床上常被首选,但并不是预防和控制CRBSI的首选消毒液。
2 对 策
2.1 导管的选择
建议使用氯已定/磺胺嘧啶银等包裹的中心静脉导管[8]。在满足治疗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单腔导管[6]。
2.2 手卫生技术
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严格进行手消毒,预防和减少CRBSI的发生[9]。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按操作流程规范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在消毒过程中尽可能使消毒屏障最大化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10]。
2.4 消毒液的选择
识别和选择消毒剂是预防CRBSI的最重要的战略之一[11],要尽可能选择高效消毒剂,有文献表明,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消毒液因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有效预防和控制CRBSI的发生[12]。
2.5 导管的维护
将导管妥善固定,并定期更换穿刺点部位的敷料,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每周更换一次,当敷料卷边、渗血、被污染时要及时更换[3]。三通等辅助装置用无菌巾包裹并妥善放置,破损、被污染时及时更换。每次使用前注意回抽,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
2.6 导管的评估与拔管
每日评估导管,重点关注导管周围有无红肿等情况,并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一旦诊断为CRBSI应尽早拔管。
要积极处理患者的原发病,对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同时注意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积极寻求CRBSI的发生原因,消除影响因素,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重视导管的维护,完善管理体系,学习、应用实践指南,保证置管患者的安全,在注意内源性因素的同时,加强外源性因素的干预控制,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