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在小儿经皮肝脏穿刺术的应用
2020-12-08赵怡培
赵怡培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感染科,四川 成都 610000)
肝穿刺是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的简称,是在B超引导下用肝穿针取少量肝脏组织做病理检查的一种检查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定位准确,能直接了解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是确诊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1]。儿童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经皮肝穿刺术对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但因患儿不配合等因素,易引起术后出血等危险,此技术风险较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术前须完善相关准备,术中增强患儿配合度,术后观察生命体征,运用全程护理[2]的方法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2月~1岁2例,1~3岁3例,3~6岁6例,>6岁10例。
1.2 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双手屈曲放于枕后,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皮肤,增宽肋间隙,双脚平放。穿刺部位取腋前线8~9肋间及腋中线9~10肋间,在B超定位下选择穿刺点,铺洞巾,局部皮肤消毒后予利多卡因局麻,选择患儿呼气末屏息瞬间进针,快速拔针。穿刺后予无菌纱布按压止血,并用医用胶布固定,沙袋覆盖于穿刺部位,并用腹带包扎,包扎时注意松紧程度,以成人2个手指为宜。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经皮肝脏穿刺术是一项创伤性诊断检查,家属及患儿易焦虑。应向婴幼儿家属解释此项技术的重要性、安全性,与其沟通,使其充分了解,减轻家属的担心,向大龄患儿生动形象解释此项操作,对其进行鼓励,减轻其害怕心理,增强信心,以积极态度面对肝脏穿刺术。同时应告知家属存在穿刺失败及并发症的情况,尤其是婴幼儿家属,因患儿配合度低、肝脏定位难度大等因素,肝脏穿刺成功率下降,导致穿刺失败;患儿年龄小,易扭动,可能造成疼痛、出现等并发症的出现,家属因了解肝脏穿刺的风险,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
2.1.2 病人准备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感冒;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确定有无出血倾向,术前需禁食4~6小时,避免术中呕吐发生窒息情况;腹部B超定位穿刺部位;指导患儿深呼吸、呼气与屏息练习;大龄患儿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测血压;配合度低的患儿遵医嘱予水合氯醛或鲁米那镇静。
2.1.3 医护人员准备
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熟悉整个操作流程的一名穿刺医生及一名助手护士;若为婴幼儿,可增加一名医生或护士,协助固定患儿体位,提高肝脏穿刺术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同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反应情况。
2.1.4 用物准备
肝穿包(纱布、棉球、洞巾、肝穿刺针、刀片、存放肝组织玻璃容器)、无菌手套2副、隔离衣2件、碘伏溶液、利多卡因、5 mL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腹带、沙袋,2.5%戊二醛。
2.2 术中护理
患儿取平卧位,双手屈曲放于枕后;术中观察生命体征;鼓励患儿,减轻其紧张情绪。
2.3 术后护理
2.3.1 休息与活动
肝脏穿刺部位予无菌纱布覆盖,其上覆盖沙袋,外部予腹带加压包扎后,保证充足的休息,术后平卧6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3]。无特殊情况,6小时后解腹带,可下床解便,12小时内不做剧烈活动。婴幼儿肝脏穿刺术后,应指导家属勿抱起患儿,避免患儿剧烈活动。
2.3.2 监测生命体征
心电监护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前半小时测4次血压,平稳后1小时测2次,以后每2小时测1次,平稳6小时后改为每日2次。
2.3.3 病情观察
观察患儿面色及口唇颜色;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情况;有无心慌、气紧、胸闷、腹痛等不适;有无气胸、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婴幼儿除上述观察要点外,同时应观察其反应情况,若哭闹不止或拒食,则应判断其是否出现并发症。
3 结 果
21例经肝脏穿刺术的患儿中,18例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2例患儿出现穿刺部位疼痛,一例患儿予分散注意力可缓解疼痛,另一例予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通过利多卡因作用于皮肤下层的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末梢,阻滞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稳定神经细胞,起到麻醉作用[4],从而缓解患儿的疼痛。2例患儿通过积极干预均预后良好。1例婴儿因年龄小,配合度低,肝脏定位难度大,导致肝脏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失败,与家属沟通后,家属表示理解,穿刺后继续予沙袋覆盖,外加多头腹带加压包扎,穿刺部位预后良好。
4 讨 论
通过对21例经皮肝脏穿刺术患儿的全程护理,完善术前的准备及护理可提高肝脏穿刺术成功率,加强术中患儿的配合度,术后密切对生命体征及病情的观察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患儿恢复。全程护理在小儿肝脏穿刺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