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服务型城市执法模式

2020-12-08李冬辉乔鹏云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关键词:城管服务型队伍

李冬辉 乔鹏云

(黑龙江省北安市委党校,黑龙江 北安 164000)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也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服务型城市执法既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构建服务型执法,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应当转变执法方式和执法理念,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构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

一、推进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城管建设大大拓宽了城市治理的渠道。构建城管监督指挥平台——数字城管,建立发现、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以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有效工具和首要专业支撑机构。1探索“互联网+”的执法模式,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市、上下互通、功能完善、数据共享、运行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将信息化公共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与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等互联互通互动。设立城管工作站,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前端防治。探索与公安、金融部门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用体系建设,目标是城市管理人员取证,处罚由公安、税务和金融机构完成。

二、加强城市执法机关及人员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队伍自身能力水平

人是政策的执行者,好的政策需要正确的执行者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也会适得其反。作为城市执法部门在执行国家政策、法规时直接和百姓打交道,为了最大限度尽职尽责服务群众,更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一是明确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地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属于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行政职能,行使执法权力,属于政府的执行性行政机构。要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机制、执法规范、保障和监督措施。积极探索城管执法、公安保障、法院执行的联动机制,切实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矛盾纠纷。2

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统一的行政执法人员录用、考核、培训、交流与回避制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在提高执法队员素质方面,要做到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同时逐步淘汰现有队伍中不合格的人员,优化执法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配备与执法任务相匹配的装备和设施,开展岗位练兵,举办业务骨干研修班,激发队伍活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城管干部。通过严格管理、强化培训,增强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转变观念,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而提升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设立综合执法专项经费,严格执行处罚与收缴分离的法定原则,避免以罚代改,树立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四是进一步严格队伍管理。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问题。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狠抓严管执法队伍,着力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继续抓好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和行政复议中发现问题的监督管理,及时化解行政争议和矛盾,以法治原则和法治思维保障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引导社会组织和成员参与治理,构建多元化社会共治体系

培育社会组织,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媒体、被管理者、公众平等参与良性互动的共同治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监管、检测等服务水平。一是市场化下的企业专业服务支撑。专业化的机构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入城市管理领域,实现城市基础功能的专业化维护。与城市综合管理的关联企业为城市提供基础的功能服务。政府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以摆脱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

二是组织志愿者参与。城市综合管理公众服务中心可以组织建立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号召全市热爱关心支持城管工作的市民作为城市管理志愿者。城市管理部门应设立城市管理专家顾问委员会或专家顾问组,以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

三是社区导向型执法模式。公众参与,城管与民众协同治理——城管执法进社区。以城市管理植根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为主要内容,加强城管与社区的对接和联系,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执法模式,推动城市管理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社区执法过程中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四是建设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大执法宣传,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开展全民讲环保、守秩序、讲诚信宣传,规范市民文明行为。通过群众性活动提高市民文明意识。

四、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进行监督与评价

社会监督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动员辖区内的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众在城市治理中充分发挥建议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既有利于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又有利于公平、公正行使行政处罚权、监督权。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机制,通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激励社会成员自治、自管,相互约束的同时,加强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监督。

建立服务型城市执法模式对推进城市治理体制改革,提升我国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城市治理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对城市优质的服务、高效的治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美丽、幸福的现实。

猜你喜欢

城管服务型队伍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城管递烟执法,无需批评却要检讨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城管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