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整体护理干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2021-01-17杨秋兰毛臣磊
杨秋兰 毛臣磊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戒毒所强制医疗区,山东 济宁 272051)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中相对普遍的重症型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表现主要是以人格解体、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精神异常活动为主,疾病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妄想、幻觉等思维现象,此时会导致患者并发冲动与伤人毁物等负面行为[1]。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中虽然可以借助药物实现症状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频率以及时间,但是因为疾病本身的复发性特征,导致临床中患者仍然存在低生存质量的现象[2-3]。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本文以我院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案例,探讨不同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2019 年1 月到12 月开展研究,总共入选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2 例。实验组、常规组均入选51例患者。常规组例数51例,男女例数29例、22例,年龄平均数39.54岁,病程平均数3.24 岁;实验组例数51 例,男女例数28 例、23 例,年龄平均数39.64 岁,病程平均数3.33 岁。上述基础资料无对比意义,P >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所有患者均可以根据临床医师要求规范用药。
(二)方法
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方案。
实验组应用分阶段整体护理。护理措施:制定护理干预策略,整个护理过程涉及到6 个阶段,分别为始动训练、饮食训练、文体工娱训练、心理训练、环境适应训练、社会回归训练,不同阶段均实施1 个月。训练开始之前需要先制定详细且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做好对患者日常生活的作息调整,配合不同的阶段进行训练。先以生活质量与能力的改善为主,注重对患者的社交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合营养状态、身体状况以及个人喜好等因素做好合理的饮食方案调整,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购物训练、歌唱竞赛、集体心理治疗以及生活经历分享等,促使患者在参与活动之后可以记录收获与体验,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同时明确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阶段护理措施提供质量改进依据与方向。另外,护理期间需要全程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以激励性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三)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
治疗效果采用自制的自评量表进行统计,患者精神分裂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恢复正常生活理想则判断为显效;患者抑郁状况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仍然需要适当引导,心理状态相对于治疗前有好转则判断为有效;其他患者判断为无效。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数据采取2 次记录、分析。数据处理方式基于具体数据类型进行处理。统计学分析期间应用X2(百分比数据)、T 值(均数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数据对比结果中P 值<0.05 则带有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
二、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
三、结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依从性等方面都和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存在直接关联,所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是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关键,同时也是降低患者疾病复发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4]。分阶段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属于近些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衍生与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措施,其可以将整个护理任务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促使患者可以递进性的参与,从疾病的有效控制逐渐过渡到顺利回归社会生活,从而让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情绪指标无差异,P >0.05。该结果证明分阶段整体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突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具备较高的实践性普及价值,间接性实现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提升护理整体质量,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低风险,可以作为常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分阶段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患者的症状控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值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