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IM 技术的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

2020-12-08李琳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李琳

(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当前我国土建工程施工项目不断进步与发展,相对应的土建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也不断提高,而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更具体的优化。由于土建工程常用的施工类型中高支模技术也需要一定的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土建施工中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

一、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概述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运用高支模施工技术,可以起到支撑的主要作用。由于该技术具有结构整体荷载和跨度较大,同时其荷载具有密集性特点,而其加设的高度也比较高,一旦施工不注意,很易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事故。所以在高支模使用技术过程中,应将安全可靠性分析作为整个施工的主要基础。传统方式就是应先进行测量放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轴线长,在对脚手架进行搭设与标高。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待施工模板安装后,在对其进行组合和固定,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由于高层建筑与地面的距离很高,所以,一旦传统技术不能满足工程基础的基本需求,我们就需要利用当代高支模施工技术。该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完成高层建筑支撑项目,还能提升施工安全质量,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性。另外,该技术作为一项辅助性施工工艺技术,虽没能直接在工程汇总体现,但在施工整个项目中运用高支模技术,可以更好地起到稳定和安全的基本作用。

二、高支模BIM 建模

BIM 高支模模型构建主要是根据施工方案要求,结合脚手架施工相关规范要求,对整体支模过程进行构建,展示隐患部位BIM 支模细节,对施工安全的复杂节点进行提前预知,对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警,并通过软件模拟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高支模BIM 建模具体包括架体飙高、轴网、钢管族、连接件族等,以及支模纵横间距搭设参数及逻辑关系。同时,模型中还应当包括工程详细信息、构建材料详细信息等。一是可视化技术交底。高支模BIM 建模完成后,通过Naviswork 的Timeliner 和Animator 选项卡,进行施工工序大街顺序设置,并形成4D 动态画面,对整体施工进行展示和技术交底。借助4D 模型不仅可以对杆件搭设距离进行直观展示,还可以指导细节部位施工工艺,并与现场施工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对施工现场及时进行指导。二是受力分析计算。在BIM 模型中具有检查计算、设计计算功能,可以对支撑体系整体进行准确的受力计算,分析其是否满足相关施工安全要求。同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在软件中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确保支撑体系实际受力情况与实际工程要求相符。三是安全检查。在BIM 模型中,通过在Naviswork 软件中进行现场漫游模拟,对高支模模型进行漫游、碰撞冲突检测、虚拟检查。通过设置相应的碰撞规则,对建筑、解耦股、支撑架进行了碰撞检测,对碰撞结果进行分析,避免高支模支撑体系与墙体或柱子产生冲突的情况发生,确保高支模现场施工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隐患部位参数化建模

根据常见高支模施工安全详列隐患清单,并与安全检查规范相结合,建立安全隐患数据库列表。在高支模BIM 模型建模后,将高支模事故安全隐患部位检查要点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在Revit Naviswork 中建立标准模型。以连接件设置为例,为提高建筑物与支模架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架体刚度,通常将连接件与周围结构用钢管套箍连起来。

四、安全管理系统应用

(一)隐患部位信息采集

在高支模支撑体系中布设监控装置,由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检查重点部位工艺与变形情况,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风险,则及时上传至BIM 安全隐患数据库中。同时,还可以将采集照片与模型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展施工中安全隐患。

(二)隐患信息处理

根据创建完成的高支模安全隐患数据库,对所有隐患部位进行编码以便于识别,同时将安全隐患数据库与高支模BIM 模型连接,将数据库信息添加绑定到模型构建当中,在模型中可以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显示。将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信息相关记录整理至数据库,并通过Naviswork 软件连接到模型相应位置,通过点击构件,既可以显示其相应的安全信息。

总结: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能够得出,高支模施工范围越来越广泛,传统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施工安全隐患多,安全事故频发。基于BIM 技术的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能够充分利用BIM 技术构建高支模BIM 模型,建立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对现场施工安全实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管理,结合模型与现场施工,及时发现隐患部位并进行实时监测,从而确保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