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2020-12-08张子玉

魅力中国 2020年24期
关键词:习题错误解题

张子玉

(河北省故城县夏庄镇坟台小学,河北 故城 25381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判断学生数学能力,很大程度上要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解题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中有比较复杂的因素,一方面有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化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些个体差异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难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笔者认为,反复训练看似熟能生巧,但实际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真正的解题能力,是需要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生成解题经验,并从心理过程和智力活动上进行有效匹配。这是学生在一个新课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内化提升的过程。笔者现根据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从学生错误出发,培养解题能力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曾经指出,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不是3 乘以5 等于15,而是知道为什么3 乘以5 不等于14。在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如何从3乘以5 等于14 中发现有趣,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自主探究,主动探究到底是不是14,为什么?错在哪里?这才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找到学生的错误认知,找到思维冲突点,营造一个纠错的思维环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解题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6 厘米,宽8 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径2 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这道习题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即先算出大长方形铁皮的面积,然后算出小圆片的面积,最后再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这样就可以列式为16×8÷[3.14×(2÷2)2]≈40.76(片)。面对这个解题错误,教师并没有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要学生动手画出来一个草图,进行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解题错误,得到了正确的解法(16÷2)×(8÷2)=32(片)。此时笔者追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学生讨论后认为,还可以列式为16×8÷(2×2)=32(片)。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错误认知,从错误的解题方法入手引导,让学生在纠错中对数学问题深入思考,不但发现了错误所在,而且找到了正确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加强学生实践体验,培养解题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还处在萌芽阶段,在解答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时,容易闹出笑话,不符合生活常理。此时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带领学生从体验入手,直观地感知抽象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与测量》后,很多学生虽然学会了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在实践中总闹出笑话来,不符合实际,写出类似橡皮长2(米)、铅笔长18(毫米)、课桌高70(分米)、门高2(厘米)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并没有直观的认知。还有这样一道习题:小明骑自行车1 分钟行80(),结果有37%的学生居然填写了厘米这个答案。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厘米和米没有明确的感知。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体验环节,先让学生想象一下10米高的旗杆,看看80 米有多长。但学生认为1 分钟特别短,所以应该填厘米。那么到底是米还是厘米呢?笔者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在学校的两座教学楼之间进行徒步走,这两座楼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 米。笔者先请一个学生走,20 米用了12 秒,另一个学生进行了1 分钟的步行实验,发现步行80 米只用了50 秒,由此,学生发现自行车1分钟走的路程根本不可能是80 厘米。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直观感知,有了透彻的理解。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解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经历梯度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要形成一定的解题经验,就要从日常生活和教材习题练习入手,进行梯度训练,经过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新授课的教学;第二个步骤是习题课的教学,步步为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教材例子:两个男孩一共买了40 支铅笔,两个女孩一共买了46 支铅笔,都是买铅笔,40 与46 的区别在哪里?显然,前者简单后者复杂,需要一个过渡的思维过程。为此笔者提出了问题:每人先分得2 捆,是20 支;再分得3 支,合起来是23 支,如何计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迅速进入除法学习的状态,强化学生对除法的基本认知。第二个层次,进入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让学生完成由易到难的转变,而后进行交互练习,即设计一些发展题。以上教学中,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巧妙运用本身的梯度,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无形当中有效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关键也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的是策略,而不是反复练习,教师不但要多加研究,也要运用智慧。

猜你喜欢

习题错误解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在错误中成长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用“同样多”解题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解题勿忘我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