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研究
2020-12-08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城市地铁是一种快速准时的一种交通方式,对于当下城市内部的交通拥挤现象,以及交通运输不足的局面,地铁的出现让诸多人的出行更加便捷,尤其是其准时性以及安全性,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国内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的整体规模也是在快速提升,各地建立了应急管理的有效体系,就是为了对各类突发情况做出有效的应急处置,让交通运行处于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状态,也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可靠的出行服务。
一、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特性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是指在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上,因自然灾害、设备故障、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因素,造成运营中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影响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非正常事件。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突发事件类别众多,结合突发事件的作用机理、表现特征及动用资源类型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环境封闭、运转强度大、人员和设备密集等特点,其面临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严重性、扩散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性。突发性。轨道交通突发事件通常以偶然的形式发生,难以预测预警,要求相关的应急部门迅速做出决策和响应,尽快控制事态发展,减少突发事件对运营产生的影响。紧迫性。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发展迅速,对运营组织产生的影响也比较迅速,甚至危及行车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对事件是否及时处置决定了救援工作的有效性。不确定性。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是发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事件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均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使得突发事件的后果和严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二、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分析及应急能力
(一)应急处置分析
1.应急响应。应急响应能力水平直接决定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如某地铁将应急响应行动按照事故(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由高到低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别。
2.应急资源保障。应急资源保障主要分为应急人员保障和物资装备保障两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人员保障除运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包括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抢险队伍。根据“分工协作,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要求,各相关单位应建立应急救援物质储备制度,保证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等必须物质储备。
3.后期处置。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后,需要开展灾后应急能力评估和资源的补充与责任追究。通过应急能力评估总结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提高整体应急管理水平。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包括功能设定、评估层次、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四个方面。
(二)应急能力提升
1.应急预案数字化,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数字化应急预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在事态发展即时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全面、具体、针对性强的直观高效的应急预案,使预案的制订和执行达到规范化、可视化的水平。
2.加强应急培训与应急演练,强化人员应急处理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业务,制订年度应急培训计划和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模拟演练一般分为预案演练和场景模拟演练两种方式。
(三)应急组织体系
1.应急救援中心。在运营企业,事发线路控制中心随即成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类人员:总指挥,负责全面指挥救援工作;副总指挥,负责具体救援指挥;技术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指挥中心成员,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应急协调组,负责提出处置对策及建议,调用所需应急资源等。
2.应急救援执行组织。为保证现场处置工作高效开展,该级应急组织至少应涵盖以下几类人员构成:现场指挥,行使现场处置指挥权;警戒救护组,负责现场的初期抢险处置;抢险救援组,具体实施现场抢险救援工作;资源保障组,负责采购和配送应急物资;事件调查协调组,组织事件调查、取证工作;信息发布组,媒体公关应对、信息发布;善后处理组,负责善后处置、理赔等工作。
(四)应急交通响应机制
由于在突发事件结束之前无法统计其造成的后果,因此为了判断所需要的响应等级,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态进行监测,从而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和其影响大小进行研究预判。《轨道预案》规定城市轨道运营单位是监测主体,当研判事件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核实后应当通知相关部门。具体流程如下:1.初步判断运营可能会受到影响时,向相关岗位专业人员发出预警,进行先期处置,必要时可向市交通委员会运管处申请公交接驳;同时向指挥中心上报,研判发布预警等级,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响应应急的准备;2.判断事故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根据预判的结果,按预案规定的等级响应。总体来讲,预判Ⅰ、Ⅱ级事故由省级部门负责,若有需要,申请国务院介入;预判Ⅲ级事故由市级部门负责;预判Ⅳ级事故由运营单位和区县部门配合负责。
三、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对策
(一)完善地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科学的制度是保证安全工作井然有序的基础,国内地铁安全方面的法规还是相对滞后的,可以对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经验以及案例进行借鉴。结合国内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细致的安全制度,让安全管理变得更加法制化以及规范化,同时也是在应急处置方面,建立对地铁各类灾害的救援制度,完善有关排爆、消防以及监控等方面的各类措施,制定出同有关应急装置器材的运用标准,保证各类资源满足应急的需求。
(二)重视城市地铁应急预案的制定
应急预案是对各类危险源进行准确识别,对风险实施有效评估,这也是应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各类危险因素以及事故类型,还有应急处置方面的工作组织、流程、岗位职责以及培训等,目前诸多部门做出来的预案,是基于事件本身制定出来的,没有足够的标准化以及前瞻性,这个局面下还是要选择更加具备代表性,以及严重程度更大的一些场景。编制预案已经要具备非常强的可行性以及操作性,对于其中的处理原则以及责任分工,也是要做出明确的规划。
(三)注重地铁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
强化员工对预案的应急演练,考虑到地铁的复杂性,需要在力量的组成、应急处置的具体程序、措施等都是要进行细化处理,不同的内容以及不同层次的方案,需要实施严格的演练,不仅仅是提升广大员工的应急意识,也是为了对各类救援装备进行检查,保证各类资源足够满足客观需求。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持续增长的客流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因此,在突发应急故障时需要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高效的方式把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维护整个城市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