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08
(晋江磁灶中学,福建 晋江 362214)
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一般是指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提出的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它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其概念界定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明确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这两者都对家国情怀做出了明确的解读,新课标的解读更科学地阐释了家国情怀教育。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在新课标引领下应做好在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
一、明确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指引备课
在新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有关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备课时即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对家国情怀的渗透。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的第16 课《五四运动》的备课中,就要把民众的爱国行为升华为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同时,指出理性的爱国更为科学。
二、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升华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贯彻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对家国情怀的渗透应围绕其内涵阐释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升华。既能完成历史课堂的教学任务,更能把历史学科的使命体现出来。在必修三(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中第6 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教学中,就可以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机地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相联系,在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的同时,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即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了贡献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四大发明的授课既可以把家国情怀中的认同感及自信心培养起来,又能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的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是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方法及思想。这是教师的使命!
三、思考家国情怀的本质,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的内涵很广泛,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如果能深入地思考家国情怀的本质,对于科学理性的进行教学则是更好地尝试。有学者指出家国情怀是天下情怀,是一定的道理。其定义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有现代与世界交融的理念。我的理解家国情怀应是理性的人文情怀。我们不能有狭隘的民族意识,要有博大的胸襟。我们要把人文情怀更加理性思考历史,并将之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给历史以真实。如此,历史课堂更有生命。必修二(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的第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中,我们在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优秀同时,我们也应要理性地看待它的不足,像在经验中如何形成科学,如何将其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等问题还是可以探讨。这不仅是要培养家国情怀,还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习能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要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更好地去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