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课改检测过程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城南小学,陕西 延安 717500)

新课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个性化,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课堂模式,通过课前准备、课前导入、活动探究、当堂检测以及教学反思五步,打造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是对课程目标的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准备以及课堂问题的预设,因此其课前准备阶段至关重要,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查阅资料。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的发达,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网站、教学资源库等进行搜索教学材料,其中包含大量的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编写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并且从多方面、广角度展开了细节化的分析,甚至还有实践展开的结论,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科学的思路以及现成的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吻合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第二,准备教具。在信息化教学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教师的教具已经逐渐演变为媒介,比如图片、视频、文字等,教师不仅要准备这些内容,同时也应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避免发生意外。第三,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学过程的提前演练,教师要在大脑中将本节课的大体流程与重点内容做好规划,进而掌握好整节课的教学节奏。第四,课前候课。候课是教师教学的好习惯,其既可以让教师自己做好上课准备,也能够提前暗示学生收拢心神,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环节通常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阶段,也是诱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生成兴趣点的环节,因此该步骤至关重要。对于小学阶段而言,一般可以采取开门见山法、以旧引新法、制造悬疑法、创设情境法等,诱导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以“比”一课为例,为了快速完成课程导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将以旧引新法和创设情境法进行了结合,首先为学生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马拉松比赛,一幅是环法自行车赛,然后向学生提问,马拉松选手跑40 千米需要大约两小时,而自行车骑行三小时可以行走45 千米,谁的速度更快呢?由于这些知识都是学生早已掌握的,因此很快投入情境,展开了计算,在得出结果之后,笔者就会告诉学生:“我们早已学过了大小的比较,但是在生活之中还有一种比较数量的方法,叫做比,你们想不想知道‘比’的含义呢?”通过这样简单的一段话,就完成了导入环节。

三、活动探究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准则,而在教学设计之中,不仅要在选择材料、选用手段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凸显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因此,活动探究就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形式,这是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基本形式。

仍以“比”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相关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课的内容,笔者设计了两个讨论问题:第一,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第二,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4-5 名学生,并选举出小组长,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辩论、证明等过程得出结论,最后选择代表上台表达。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就充分得到了展现,同时还练习了合作与沟通的意识,完美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当堂检测

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检测,既是检验学生当前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又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过程,因此检测试题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充分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范围,实现分层检测的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就准备了四种题型,分别为求比值的计算题,改写分数形式的概念题,概念与计算融合考察的选择题,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题,这四种题型分别考察不同的方向,并且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题目,最后通过学生的检测结果,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不足以及教学设计的缺陷。

五、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虽然教学活动完成了,但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结束,必须要根据课堂的实际过程以及检测的结果,具体反思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关联,由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后续的教学设计准备中,就能够避开不足,填充缺陷,让教学更加完美。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逐步成为了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完整的准备工作以及细致的反思结果,不断获得完善自我的途径,为学生设计更加科学化、高效化的教学过程。

猜你喜欢

新课改检测过程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小波变换在PCB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