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18期
关键词:熏陶国学语文课堂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五小学,江西 赣州 342400)

当今社会充斥着网络文化、浅文化要素,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日益削弱的窘境。在这一文化语境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把握小学生建立三观的黄金阶段,正确引导与启发,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同时小学语文也是文化教育的第一站,凭借其学科特色与教育优势,自然担负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获得知识与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迫切期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一、精心导入素材,熏陶传统文化

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筛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如导入小学生感兴趣的古典故事、经典古诗、成语等,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学习《敕勒歌》时,这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描述了壮丽的北国风光;课堂上,我以传统文化知识为背景,利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大草原的图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激起情感共鸣,也产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带着饱满的情绪,我鼓励大家开动脑筋,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景色,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诗歌进行改编再演绎,大家自由地创编诗歌,甚至载歌载舞,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课堂上,获得审美元素的熏陶,仿佛置身充满诗情画意调动情境,获得传统文化熏陶。

二、挖掘文本信息,传播传统文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收录很多具有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章,这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能获得审美熏陶,深化人文思想。而语文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一定程度与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及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要树立传统文化教育意识,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例如学习《孔子拜师》时,我以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再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如:“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拜师的?、“你怎样理解‘尊师重道’”、“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你会怎样教育学生?”通过热闹的讨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由此激活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悄无声息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三、组织国学实践,体验传统文化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涵盖礼、乐、射、御、书、数共“六艺”;高品质的国学教育既能让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能促进德育教育水平、提升个人修养。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多组织国学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综合素养,深受传统礼法的熏陶。

例如学习古诗《寒食》、《清明》时,为了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我提前安排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了解与“寒食”、“清明”等节气有关的资料内容,课上又播放《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的国学经典节目,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以往参加的“踏青”、“扫墓”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把握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增强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四、丰富课外拓展,弘扬传统文化

虽然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我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仅靠课堂有限时间的渗透远远不足,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堂外更为必要。

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校园广播站播放诵读录音,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领悟、一边模仿;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优秀的祖国语言,树立民族自豪感。再如,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活动小组,通过诗词歌赋、国画、书法、对联、武术等综合性活动,既能强化语文素养,也能体验国学精粹,真正实现知识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相融合,让每个学生都能重视传统文化,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小学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要素,在阅读与习作中渗透文化底蕴,引导小学生全面认知与理解传统文化知识,领悟民族精神,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从更深层次把握语文知识,也能让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成为传统文化的新一代继承者与传播者,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根源所在。

猜你喜欢

熏陶国学语文课堂
用艺术熏陶家风
“垂”改成“掉”,好不好?
艺术熏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如此熏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