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逻辑及引导策略

2020-12-08何静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何静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8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10-39 岁网民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 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6.0%,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合计为20.2%。

由此可见,使用互联网进行即时通讯已成为常态,互联网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成为公共舆情发展的培养基和新平台。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所占比重高,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群体的“土著”,对互联网的依赖、熟悉程度远超其他社会群体,加之大学是各种社会流动思潮的活跃冲突场所,高校面临的网络舆情压力前所未有。理清高校网络舆情生成逻辑,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

(一)“狂欢”效应与媒体宣传标签化使舆情生成

从众多高校网络舆情个案分析,一个事件发端后,参加者的个人感情会不断被传染,核心主题会改变,变成超出涉事议题之外,舆情被泛化,逐渐演变成一种情绪借势的网络狂欢。网络舆情参与者的观点已经隐藏在宣泄的文本中,不仅限于对事情真实是非的陈述求证,更多的是对某种情绪的认同反对,未涉事者会被网络掀起的狂欢感染吸引,参与进来开始情绪的宣泄,生成一个热点话题,网络舆情就此生成。随着言论聚集,原本的议题会慢慢被淡忘,被泛化后的舆论很容易变成次生舆情并以“狂欢”的方式再次引起舆情高涨。

媒体标签化宣传对网络舆情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受众在信息选择的时候本身就带有自身价值选择性和倾向性,加之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来源以及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使得受众接受地信息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重新建构展示给公众的。高校舆情主要涉及师德师风问题、贪污腐败案件、内部管理不公导致的抗争、治安安全案件、学术不端、人事调整、饮食安全、师生权益等方面,每当此类高校舆情事件发生时,各类媒体根据自己价值在选择和整合新闻过程中迎合观众审美趣味试图博眼球,甚至往往导致舆论审判现象的产生。

(二)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使舆情高涨

在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原因中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并存。网民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群体相对松散,而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涉及师生群体,他们因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年龄等各方面特性较为相似,组织性、利益诉求点也相对集中,会因为共同述求、利益相关而逐渐在互联网意见表达中不断强化情感形成共同体,将分散的信息和情绪迅速形成舆情并不断发酵中形成群体认同,这种群体心理一旦形成将成为网络舆情传播中较为稳固的社会心理基础。在表达意见和相互声援中产生情绪共鸣、达成群体认同的个体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与回应方式表明立场进行站队,舆情便在这种论争和站队中迅速扩散。特别是意见领袖的意见更容易被不断强化传播,最终呈现出“一边倒”的舆情现象,正是这种群体极化让在群体中的个体决定备受群体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群体极化现象不断被强化,网络舆情越发不可控制。

(三)沉默的螺旋使舆情不沉没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螺旋现象较为常见,当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时就会积极参与,这样的观点就会更加大胆地发表和传播,人们发现某个观点是很少有人注意,有时会有群体攻击,即使内心同意也会保持沉默。高校网络舆情意见表达很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强势一方的意见表达很容易被不断增强,弱势的一方很容易被汹涌的舆情情绪掩盖。但是强势舆情的形成不一定是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可能是个体"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正是沉默的螺旋让网络舆情在高涨期变得不沉没,在一轮轮的舆情漩涡中,沉默螺旋不断被强化,让有些淡化的舆情继续发酵。当舆情事件发生后,媒体因为议程设置往往容易从单方面叙述报道,容易导致客观、理性的声音和事实的真相往往淹没在沉默的螺旋中。同时由于高校其自身政务媒体建设的薄弱,当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高校官方政务媒体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演变成发泄不满的垃圾桶,如果高校政务媒体不能做好积极的应对,就会在螺旋效应作用下成为次生舆情新的发酵场。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一)及时倾听师生民意诉求,积极化解师生情绪

高校要通过开展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工作,设立学院领导接待日,开展各类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师生对学院建设发展、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资困助学、心理健康等关系师生切身利益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针对每一条意见落实整改,及时化解师生情绪,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

(二)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新媒体时代以传统的删帖、封贴等简单粗暴处理舆情的方式已无济于事,高校要积极组建由辅导员、思政教师、新媒体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加强工作队伍人员网络舆情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利用新旧媒体展开舆论斗争,大力培育意见领袖,面对舆情及时澄清,立即发声,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负面影响,以正面声音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三)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网络传播的信息拥有量大鱼龙混杂,提升信息鉴别能力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基础教育就缺乏对媒介素养培养的现实情况下,网络的重要适用人群青年学生限于知识、社会经验、情感体验等的不足,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候如果缺乏相关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很难做到很好的辨别信息真伪善恶,亟需加强大学生线上线下道德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沙拉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培育,通过教育提高学生们选择有用的信息能力,抵制质疑错误信息,提高信息识别和批判的能力。

(四)利用大数据监测技术,提高舆情治理精准施策水平

在信息庞杂、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依靠少数几个舆情员的力量在预测舆情已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抓住舆情应对的最好时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水平,高校要改变原先的事后被动应对为事前预测全程监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舆情监测软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监测,全时段对涉及高校网络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提高网络舆情治理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让舆情的导向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为精准施策提供可能。

(五)加强与大众媒体的良性互动,避免被标签化宣传

鉴于高校自身媒体传播力相对弱的缘故,在高校舆情处置中大众传媒仍然存在重要的话语权。大众媒体虽然不能决定受众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提供信息和组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什么,因此高校要积极主动加强和大众媒体的沟通,保持良性互动,利用大众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及时发布并答复公众对舆情关注点,快讲事实、慢讲原因。特别是在舆情消散期,积极和大众媒体沟通以议程设置来影响网民的关注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