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新语》人物浅析

2020-12-08王若夏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王若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大唐新语》又名《大唐世说新语》是一部唐代史料笔记,为唐代江都主簿刘肃所编撰。《大唐新语》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所记内容上起于唐初高宗年间,下至唐代宗大历末年。主要记载唐代人物的言行事迹,有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共30门。所记人物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史料颇丰,对研究唐代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故本文旨在分析《大唐新语》中几段记录唐代人物的史料,从而研究唐代人物及其史学价值。

“杜如晦,少聪悟,精彩绝人。太宗引为秦府兵曹,俄改陕州长史。房玄龄闻于太宗曰:‘余人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太宗乃请为秦府掾,封建平县男,补文学馆学士…贞观初,为右仆射,玄龄为左仆射。太宗谓之曰:‘公为仆射,当须大开耳目,求访贤哲,此乃宰相之弘益。比闻听受词诉,日不暇给,安能为朕求贤哉!’自是,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其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如晦、玄龄引进之,如不及也…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二人相须,以断大事。迄今言良相者,称房杜焉。及如晦薨,太宗谓虞世南曰:‘吾与如晦,君臣义重。不幸物化,实痛于怀。卿体吾意,为制碑也。’…及赐玄龄黄银带,因谓之曰:‘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惟独见公。’泫然流涕。以黄银带辟恶,为鬼神所畏,命取金带,使玄龄送之于其家也。”(《大唐新语》之《匡赞第一》)

这段文字是记载唐初名相杜如晦的史料。杜如晦小时候就很聪明,唐太宗李世民封其为秦府兵曹,后任陕州长史。根据刘肃的记载,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了杜如晦。贞观初年,杜如晦官至右仆射,房玄龄为左仆射。此时,唐太宗告诫杜如晦要“大开耳目,求访贤哲”才是宰相的作风。唐太宗非常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以至于后世有传房玄龄、杜如晦为良相的美谈。刘肃还特别记载了,杜如晦去世后,唐太宗告诉虞世南,“我与如晦,君臣义重,他不幸去世,我非常的痛心。你了解我的心意,请为其制碑。”后太宗赐玄龄黄银带时还感慨说:“如晦与你,同心辅佐我,今日的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了。”后另赐黄银带与杜如晦,并让房玄龄送到杜如晦的家里。这些记录都显示了唐太宗对杜如晦的深切怀念,也是研究一代名相杜如晦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太宗尝罢朝,自言:‘杀却此田舍汉!’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太宗曰:‘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曰:‘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妾备后宫,焉敢不贺!’于是太宗意乃释。”(《大唐新语》之《规谏第二》)

刘肃的这段叙述是记录唐代著名谏臣魏征的史料。魏征以直言进谏为名,也是唐朝“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唐太宗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对魏征的赞扬。而刘肃在这里记录的是有关魏征与太宗皇帝的另一则事迹。太宗曾经散朝后说:“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是谁触怒了陛下?”太宗皇帝说;“魏征每次在朝堂上辱我,让我经常不得自由。”长孙皇后退下以后穿朝服站在庭中。太宗吃惊的问“这是为何?”长孙皇后说:“我听闻皇帝圣明则大臣忠心。现在陛下圣明,才能得魏征直言进谏。我居于后宫,怎敢不为陛下恭贺。”于是太宗才释然了。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魏征的直言敢谏,而且反映了长孙皇后的贤德以及太宗皇帝的宽容大度,善于纳谏。故此段史料对研究唐代人物具有重要价值。

“武德初,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以三事谏。其一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须顺四时。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献鹞雏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卢牟子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赍。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所少,岂此物乎?’其二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其三曰:‘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高祖览之,悦,赐帛百匹,遂拜为侍书御史。”(《大唐新语》之《极谏第三》)

孙伏伽,唐朝初期大臣,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科举状元及第。刘肃的这段文字记载了孙伏伽在武德初年当万年县法曹时,向唐高祖李渊进谏的事迹。孙伏伽一共进谏了三件事。进谏第一件事时,孙伏伽说:“陛下是尊贵的天子,富有天下,凡是要进行射猎活动,必须顺应四时节气。陛下在二十日即位,二十一日就有人进献鹞雏,这是前朝才有的不良的风气。而且臣听闻相国参军卢牟子向陛下进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进献弓箭,频频受到封赏。但是‘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帝王的封土;封土之上,没有一人不是帝王的大臣’。陛下想要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陛下少的是这些东西吗?”进谏第二件事是说:“百戏、散乐,本来就不是正声,这是淫风,不能不改正。”第三件事是,“太子、诸位王爷左右的群寮,不能不进行挑选。希望陛下选贤才,作为臣的同僚,这样才能稳固皇室。”唐高祖听完后非常高兴,封孙伏伽为侍书御史。这些记录说明唐代名臣孙伏伽的直言进谏,是研究唐代人物的珍贵史料。

“李靖征突厥,征颉利可汗,拓境至于大漠。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今暂劳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首,耻其雪乎!’…御史大夫温彦博害靖之功,劾靖军无纪纲,突厥宝货,乱兵所分。太宗舍而不问。及靖凯旋,进见谢罪,太宗曰:‘隋将史万岁破突厥,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舍公之罪,录公之勋也。’”(《大唐新语》之《容恕第十五》)

李靖乃唐初名将,曾经征讨突厥颉利可汗,兵至大漠。唐太宗非常高兴的说“无往不捷,单于投降,真是一雪前耻!”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李靖军队无军纪,将突厥的宝物瓜分了。太宗不理弹劾之词,当李靖凯旋谢罪时,太宗皇帝说:“隋将军史万岁攻破突厥,有功劳却没有得到奖赏。我不一样,应当舍弃你的罪过,奖励你的功勋。”这段史料记载了李靖的军功,凸显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赏识功臣的气度。

“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对曰:‘松树。’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则为松树。’无忌连问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曰:‘槐树。’无忌曰:‘汝不能复矫对耶!’嘉隐应声曰:‘何须矫对,但取其以鬼配木耳。’勣曰:‘此小儿作獠面,何得如此聪明?’嘉隐又应声曰:‘胡面尚为宰相,獠面何废聪明!’勣状貌胡也。”(《大唐新语》之《聪敏第十七》)

《大唐新语》中不仅记录了帝王名臣的言行,而且记录了平民百姓的事迹。这段文字是记载了一位唐代小神童贾嘉隐如何智答两重臣的事迹。贾嘉隐7 岁时,以神童知名而被召见。司空李勣问他,“我靠的是什么树?”贾嘉隐故意回答是“松树”。李勣说“这是槐树,你怎么说是松树呢?”贾嘉隐机智的回答“您被封为英国公,‘公’站在树木之旁,一个‘公’字旁边一个‘木’字,当然是‘松’了!”长孙无忌再问贾嘉隐说:“我所靠着的是什么树?”贾嘉隐说:“槐树。”长孙无忌说:“你不能再更正了。”贾嘉隐回答说:“哪里用得着再更正。只要取来一个“鬼”字配上一个“木”字就行了。”英国公李绩曾经讽刺贾嘉隐说:“这小孩长的像獠面一样,怎么会聪明呢?”贾嘉隐又应声说:“胡面都能当宰相呢,獠面为什么就会失去聪明啊?”这是贾嘉隐在讽刺李绩长的像胡面呀。刘肃的这段记录非常生动的传神,为后世学者研究这位唐代小神童留下了宝贵史料。

总之,《大唐新语》中记载了不少唐朝人物事迹,为后世学者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本文只是简要分析其中几段史料,浅析唐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