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扶贫”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08苏娅倩
苏娅倩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时代背景下,使传统工艺与广阔市场密切对接,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本文试从文化精准扶贫理念、“非遗+扶贫”实践探索、非遗助力文化精准扶贫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浅析非遗融入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一、文化精准扶贫理念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又要加强智力开发。而精准扶贫则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人群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践证明,唯有发挥好贫困地区自身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贫困地区开辟一条文化富民新路,才能真正激发起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才能把一时一地一策的扶贫转化为以文化生态涵养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非遗+扶贫”实践探索
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不难看出,对“非遗+扶贫”的具体部署,主要是通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工作实际,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来推进落实。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很接地气,是非遗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一)从“授人予鱼”到“授人予渔”
非遗扶贫不是简单地“输血”,而是提供“造血”能力,不同地域不同特色,非遗扶贫正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这一点上,苏绣牵手侗绣带动绣娘走上致富路是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范例。
(二)从“传内不传外”到开放式办学、公益性培训、校企联合模式创新
以辽宁的盛京满绣技艺参与文化扶贫实践为例,搭乘“非遗+扶贫”的快车,该项目打破了满绣“传内不传外”的封闭保守式传承方式,以开放式办学、公益性培训、校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培养了更多的传承者,也让这其中的贫困者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从传统手工作坊到融入“科技+创新”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科技因子和创新设计也逐渐融入到非遗中,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指导下,道明镇竹艺村的打造过程就是“非遗+扶贫”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探索。
(四)从“传下来”到“走出去”
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难以维持生计是其世代相传的现实羁绊。如何既让非遗传承下去又能解决贫困症结,成为“非遗+扶贫”推进落实的方向标。通过几年的实践,让非遗“传下来”,进而“走出去”,走出大山、走出高原、走向世界,也成为“非遗+扶贫”擦燃市场火花的打火石。湖南花垣县的苗绣技艺和西藏尼木藏香或通过参加国际展会或迎合海外消费者喜好,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逐渐打开国际市场,在“走出去”的发展路上为实现脱贫积蓄力量。
三、非遗助力文化精准扶贫持续发展
这些生动的案例充分证明了“非遗+扶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但要把非遗变成脱贫的稳定生产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非遗助力扶贫,能否长久下去,非遗扶贫如何发展好、利用好,能否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还需从各方面着手。
(一)继续加大政策等支持力度,统一跟踪指导
非遗与扶贫两大部门应加强联动对接,从政策、财政、保障等方面加大对非遗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加强成效跟踪和动态管理。相关部门要正视压力和困难,学会“放水养鱼”,懂得“扶上马再送一程”,指导扶持非遗扶贫项目既要开源、又会节流,更要主动挖潜,多渠道激活非遗扶贫项目的内生动力。
(二)持续提升造血功能,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支持非遗工坊组织开展扶贫技能培训,动员、遴选当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技能,参与就业,联合开展多种类型的技能培训。
(三)突破传承瓶颈,创新发展模式
传统工艺、技艺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鼎盛时期在农耕文明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遗项目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技艺由于缺乏更多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稀有的传统工艺、技艺又急需有人传承。“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模式恰恰打破了非遗传承固有的樊篱,让非遗成为有识之士的公共文化资源。
(四)融入科技创意因子,激活再生动力
新时代、新形势已经迫使非遗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完成新的飞跃,尤其是在生产端,传统手工艺应增加新设计和新创意,转化为新产品,才能吸引新消费。只有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浴火重生,才能真正使非遗回归生活。
(五)立足国内,开拓国际视野,寻求多元化发展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遗+扶贫”的根本用意,是让非遗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助推脱贫攻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参与到扶贫序列中的非遗应该高视角定位,既要一脚立足国内,又要一脚迈向国际,寻求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文化精准扶贫的新亮点。非遗虽然在文化建设中只是一个小领域,却真真切切地纳入到扶贫攻坚的大格局中。非遗遇上扶贫,已经实现了最艰难的起步,只要抬脚,便能行远,这是非遗的文化使命,也是脱贫的攻坚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