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研究
2020-12-08陈晓娟
陈晓娟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七小学,新疆 巴楚 843800)
引言
面对处于特殊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除了教授必要的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将德育巧妙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我国教学部署中,语文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理解等能力的学科,而语文作为向学生传递人文思想与情感的学科,也担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巨大责任,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强化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现实依据
(一)新的历史背景的时代要求
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势头十分强劲,促使各级各学科教师都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而有意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纳入评价体系,因此为了适应当下的时代特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其必要性。
(二)道德教育能够对学生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实践价值
对于尚未形成强大的辨别能力与价值观念的小学生而言,一旦失去学校与教师的引导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为人师者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将德育巧妙渗透到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以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初期就能形成健全人格与高尚品质的萌芽,为其未来的正向社会参与提供道德保障。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现状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德育渗透已经基本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然而就各阶段的德育渗透现状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譬如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够强烈、德育渗透与课程内容没有有效结合等问题。因此,强化德育渗透是为不断解决与改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升构建更稳固的平台。
二、加强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探析
(一)积极关联教材内容,有意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
为将德育渗透最大范围地贯彻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要时间即教材讲授过程而进行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必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与其传递的思想,认真规划教学方案,以在授课过程中将其中体现的道德思想传递给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中,诸多内容并没有直接体现人物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其中可能蕴含的道德思想,深入理解人物行为与社会贡献是理解其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譬如,教师在讲授《大禹治水》一文过程中,需要将大公无私而实现个人价值等思想传递给学生,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在这篇课文中学习到什么”,以诸如此类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材内容讲解过程中。
(二)积极拓展有利于增加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空间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与空间去表达自身的道德情感,以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具有的道德品质得到再一次提升。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且涉及文章人物的行为及影响时,时刻把握学生出现的表情与心理变化,利用他们可能出现的疑问或感悟为其创造道德情感表达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述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想,通过与同学之间进行道德情感交流,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容易形成的道德共识影响下,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融洽,长此以往班级氛围会更加温暖和谐,学生们也会在此种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三)搭建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为有效引导与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良好表现,优化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量化学生的道德表现,以此种方式激励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两种方式,首先让学生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对同学在语文课堂及日常表现进行评价,之后语文教师依据结果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对学生的观察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此类评价机制,每个孩子都能受到关注,保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给予的正向评价又能形成对学生道德提升的激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德育符合新课改的时代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于教书育人这一根本目标的追求。教师在小学德育中要清楚认识到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寻找突破的方法,力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初阶段就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品质,为其长远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