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愁生态景观保育看城中村的发展变迁
——以深圳市田贝村为例
2020-12-08周楠梁敏欣庄澍扬
周楠 梁敏欣 庄澍扬
(万科梅沙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街道田贝村有两棵古榕树,在这里生活的人会把它们是为田贝的象征,第一次听到田贝历史时,好奇于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组成了现在的田贝。生活与此的居民潜移默化受这里的文化影响,通过采访这里的居民进一步了解发生。
(二)调研对象
随机采访了14人,如大榕树附近的商铺老板、行人、清洁工阿姨、田贝花园的居民等,与田贝村民进行深度访谈。
(三)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阅读文献,上网搜索资料和个案采访。
二、调研内容
(一)大榕树见证了田贝村的变迁,移景换俗总牵情
作为与田贝村息息相关的大榕树,它的历史和田贝村一样悠久,一样耐人寻味。
在南方,每个村头都有几棵大榕树,它保护的一方村民一方土地,在《广东新语》里云:“榕易高大,广人多植作风水,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1]。大约453 年明末清初的时候,村民们从福建莆田迁到潮阳和平镇再到田贝村,旧围和新围形成了上田村,上田村本来有两棵榕树,后因环境死去一棵,村民们便在现下田贝所在的位置栽了两棵榕树。这些榕树是田贝最长久的陪伴者,如同妈妈般静静地看着田贝日新月异。
1965 年,当时村长进行田贝村合并生产,原分上田贝和下田贝,这位村长在年幼时,就意识到只有团结,田贝村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与未来[2]。其后4 年间反复尝试合并两个村落,让大家共同生活。
20 世纪80 年代,深圳开始大规模建设,田贝村发展不足的问题愈发明显,村长决定重建田贝村,通过重建,将两村生活合并一起。重建完成后,村民把两棵大榕树移到了下田贝,大榕树和田贝村民是相濡以沫的关系。
(二)生活工作在田贝的新居民,对大榕树感情不深
带着对榕树和田贝历史了解,我们开始了对田贝的随机访问。这次采访出人意料,即使在周围工作的人对大榕树也没有过多的关注,也不前去,毫不在意。
在田贝花园里采访的清洁工阿姨、修车工人和老奶奶都表示不去大榕树下,甚至不知道那边有榕树,在大榕树附近的家具店老板表示不清楚也不关注大榕树的历史,其它商铺员工知道榕树的存在,但空间不能满足榕树生长,无奈于目前环境难以改善。
知道大榕树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他们眼中这只是两棵普通的大树,两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两棵挡着建材市场的大树。曾经采访到一个建材市场的店员,问她想改善周围大榕树的环境吗?她告诉我们她很愿意看到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善,目前建材市场周围停满了车,非常拥挤。而且大榕树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腐烂,包围在大榕树附近的建筑阻碍了它的生长。紧接着她又跟我们说现在这个环境是几乎不可能改变的,毕竟如今社会利益至上,田贝建材市场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来他们才能获得收益,禁止在附近的停车只会给他们带来损失。利益总是会使人们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见长远的事物。
由此可见,大榕树是田贝村的文化象征以及记忆标志[3],显然过去文化和当下社区关系并不紧密,并没有被生活在这周边的居民所了解,也没有引起“新居民”共鸣。文化传承与传播并不成功,如何在百年树下继续创新,传承田贝文化和引导到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古树依然默默庇荫着这片土地
尽管如此,榕树和小朋友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晚上许多小朋友会在下面进行打羽毛球,骑单车,玩游戏等。每年林氏家族也会聚集在大榕树下,进行家族集会。
仔细询问村民过后,他跟我们说了他对大榕树的遗憾和期待。过去建设时,期待为大榕树30*30 米的空间,使其有足够的成长空间。随着社会的变化,为了发展,顾此失彼压缩了大榕树生长的空间,大榕树局促于三面建材市场建筑前,导致现在榕树继续生长受阻。近来这个方面也受到了周边的居民的关注,建筑方面的专家和古树保育的团队也共同参与帮忙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三、总结
物质充足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样不容忽视,他们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连接和需求。虽然如今榕树对当地周围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其影响确实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与田贝人民共同成长起来的榕树,其为老一辈田贝人民提供了情感上与精神上的支持。不过如今榕树在年轻人的眼中存在感越来越低,这一现象也是值得注意的。这与社区的形态,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关系,综上可见人与榕树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关于榕树的记忆与感情在代际之间也有不同,背后深层的社会原因需要进一步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