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及传承发展
2020-12-08陈雪梅
陈雪梅
(莒州博物馆<莒文化研究院>,山东 莒县 276500)
一、莒县过门笺简介
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较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历经数千年发展和沉淀的莒文化,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古文化。
莒县过门笺为莒地民众所创造的民间艺术,是莒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莒县过门笺最初是春节期间贴于门楣之上的剪纸,形制多样。其纹样多是一些吉祥的图案和文字,用来驱灾辟邪、祈祥纳福,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同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春节贴过门笺的习俗遍及莒县全境,且流传深远。其渊源虽无文字可考,但康熙十三年重修的莒城西南隅朝元宫壁画上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朝元宫虽创建年代不详,然明代已有,那么可知莒地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二、莒县过门笺的技艺特点
莒县过门笺作为莒县剪纸艺术的代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艺术的一般特点以外,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的特点还在于独特性、多样性和地域性。
独特性是指莒县过门笺制作工艺与其他剪纸艺术形式有着显著不同,其制作方式以“刻”为主。创作过程中使用刻刀而非剪刀,刻刀由手工艺人自己制作、种类齐全且大小各异,如莒县闫庄镇手艺人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大大小小近四十把刻刀,能够满足不同的创作需求。莒县过门笺分为单色和套色过门笺。单色过门笺是指制作过门笺时,一个样版是用一种颜色来凿制或刻制,而套色是一个样版用多种颜色来制作。山东地区的门笺基本都为五色一套,唯有莒县过门笺有紫色、大红、绿色、黄色、粉红和蓝色六种颜色,取“六六大顺”之意。
多样性是指样式与题材的多样性。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式样繁多有着不同的尺寸,模版的式样主要有主框式、整体式、对称式和图画式四种,中间为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牵丝组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通常情况下,手工艺人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莒县过门笺题材选取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老师创作的“莒州外八景”。
地域性是指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来自于乡土,有着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与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春节就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莒地人民更加祈盼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作物丰收。这种思想便体现在传统的过门笺的主题当中。出土文物与史籍佐证从新石器时代起凤鸟就在莒人的心中为神鸟。而凤鸟题材的选取吻合了莒地人民对凤鸟崇拜之情。有关莒地的历史典故—毋忘在莒等题材的选取,无不体现着莒县过门笺独特的地域性。再者,莒县过门笺的外部形状为长方形,中间为“膛子”,上、左、右三面为边框,下部为穗子,整体结构和谐美观。
三、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和许多其他非物质遗产一样,莒县过门笺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是靠一代代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在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门笺在作为莒地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以及文化环境融合孕育出的艺术形式,在长时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变化[1]中进行了数次的创造、再创造。但在生活方式改变、机器产品盛行的年代,莒县过门笺在传承和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民间艺人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才能将莒县过门笺艺术发扬光大。
首先,非物质传承人应承担起相应的传承责任。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莒县过门笺文化特点,并勤于手工制作技艺的练习。同时,还应积极学习相关的民俗艺术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为创新过门笺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积极的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让手工制作过门笺这一民间艺术能够代代相传。
其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应充分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人。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整个区域性整体保护上,莒县过门笺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当地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对莒县过门笺的保护,必须着眼于整体,引导区域内的每一个组成“细胞”的参与,共同保护非遗文化,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过莒县门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更多的民众所了解。结合本土旅游特点,借助媒体向外界宣传,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另外在市场方面,成立专业的机构整合手工艺人资源,创新制作工艺,改良创作技术。帮助莒县过门笺手工艺人开拓市场、整合产业链、拓展产品线。只有政府适时的介入、引导与帮助,才能为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顺利的传承提供保障,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其稳定长久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莒县过门笺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其传承与发展情况却难以乐观。希望政府加强重视和适时的引导,以促进莒县过门笺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