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光影的华丽冒险
——中岛哲也的镜头叙事
2020-12-08赵忱
赵忱
(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极致的色彩
中岛哲也以其明确的个人风格和梦幻感的色彩风格令观众印象尤为深刻。作品《下妻物语》(2004)中讲述的是两个女生在梦想中流离的经历,具有很强的梦幻感和洛可可风格,因此导演直接选取了浓烈与明艳的色彩为叙事进行了铺垫。令观众只凭色彩便可意会这部电影所要传递的青春感与生命力。同时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主题暗示,更强烈地体会到色彩在影片中的视觉及情感的感染力。
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006)中,虽然同样使用了这样夸张极致的温暖色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金色,绿色,红色依然被大量的运用,但却是将松子一生的不幸和高感光高饱和的内容进行反讽式地塑造,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在观影时所获得的压抑感与失落感。
除此以外,电影《告白》(2010)也注重于色调的运用,只是一改之前奇幻的风格,运用冷色调来不断强化观众压抑紧张的情绪,对比更低的低饱和度画面传递的是黯淡和晦涩的主题。
中岛对色彩的运用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同时又是一种东方式的含蓄的情绪表达,这种细腻的视觉语言对主题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二、辅助光线的运用
中岛在光线的运用上也有自己特别的见解,大量的使用人工的虚假光线来进行夸张的,戏剧性的暗示。
电影《松子》中,几乎全程对松子的用光都是非自然光源及柔光。一方面用这样与情绪不能统一的光线来进行反衬和强化悲剧意味的作用,另一方面同时也是在使用这种人工光线打光的方式在隐喻松子的精神的一种神性化,强调松子悲剧的一生中的种种牺牲和奉献。再者,使用柔光带来的童话感和内涵中的悲剧语境进行同步撕裂,产生错位的情绪。这种陌生化的效果导致的是观众对电影体现现实的认知偏差,将观众从极力营造的真实感中间离,以保持客观地看待故事的视角,但同时也催动观众心中的痛苦无力的情绪。
在电影《渴望》(2014)中,中岛哲也更多地运用光线来帮助完成叙事当中的隐喻。如在影片中,用加奈子沐浴在白色的阳光下的画面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清水寻对加奈子的爱意和向往。而之后一处,女主角加奈子逆着光出现在镜头之中,逐渐向前走来,这种打光的方式则是撕裂的,不柔和的体现,暗示了之后即将出现的种种暴力的行为。
用偏向戏剧照明的方式,可以让观众可以立刻聚焦到导演所想表达和传递的主题或情绪上,能够更快速地、更准确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三、特殊镜头的使用
中岛哲也的电影始终在探讨人性,他始终将焦点放置在情绪的表达上。无论是剧中人当下的情感体验,还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所获得的切实感受,中岛都试图通过镜头语言来放大这些情绪化的东西,从而体现导演本人对这些桥段设置的理解。
因此,中岛哲也在作品中也大量地使用了有间离效果的失真镜头,以凸显某种需要被格外强调的情绪,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荒诞的视角,和这种陌生视角下对于日常生活的全新审视。
中岛经常使用的特殊镜头包括变形镜头、升格镜头和CG 镜头等等。变形镜头如广角镜头的使用,会令画面的容量更大,视野畸变,形成较大的景深,常被用来描绘压抑的情绪。如在《松子》的分手戏中使用的广角镜头,让画面涵盖了人物关系,背景画面,又通过画面的变形让人物扭曲,表情变形,距离拉开,强化了关系破裂的矛盾感。
而更强调表意的手段则是多部影片中升格镜头的运用,一方面是延续了中岛式美学的梦幻效果,另一方面则更强烈地传达了画面的细节与细节所包含的情感,从而引起观众对于艺术画面的深思。《告白》中修哉的母亲离去的这一片段时使用的一组升格镜头,配合着修哉的独白和环境音效,强化了被抛弃这一行为对修哉造成的不可磨灭的伤害。
而CG 镜头也同理,这种镜头的使用是具有漫画性质的,有童趣的体现,在《下妻物语》和《帕高》中就显得与主题非常贴合,让整体的美学风格可以一以贯之,也包含日式幽默独有的恶搞趣味。而在《松子》或《渴望》中的运用却又在梦幻的基础上多了一层易碎感,使得观众在感受这些超脱于现实以外的美好之外,也能同时加重两相比对下命运的沉重感与孤独感。
四、结语
中岛哲也的电影以其特别的风格出现在世人眼中,更具有独特的实验性质,强调的是似是而非的世界,弱化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而强调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共鸣,用多种炫目夸张的视觉冲击来营造强烈的情感氛围,以达到让观众认真品味和感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