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思考
2020-12-08张新丽
张新丽
(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一、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特征
“探究与分享”活动设计承载着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具有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功能,它可能是正文内容的扩展、延伸,也可能是正文内容的深入、复杂化。具体来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一)内容设置丰富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分布于四个单元,共八十多个活动,旨在培养初中生学会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并做更好的自己;促进初中生与同学、朋友交往,建立真诚友谊;促进与教师的感情,做到孝亲敬长,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帮助初中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
(二)内容具有思想性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中的情景材料、案件实例等保证了材料、案件引出问题的深刻性,从而引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例如第18页 “为何而学”,这个探究与分享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的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通过思考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
(三)内容具有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探究与分享活动中设定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第28页“我是这样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外貌、性格等,教师再进行进一步引导,你是怎么产生这些认识的?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明确从三个方面认识自己,了解自我认识的途径。
(四)内容具有体验性
探究与分享栏目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将学生的生命体验贯穿活动始终。例如第72页“家庭的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家庭中享受的温暖,在体验家庭功能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五)内容具有实践性
探究与分享栏目增加了较多的活动类型,其目的为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从理解走向行动。例如第116页“路人倒地”,此环节引导学生将传递生命温暖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不因善小而不为,传递生命的温暖,需要我们做到心中有他人,点滴的付出汇聚在一起,就形成温暖的海洋。
二、在教学中发现的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个别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例如第12页第一个问题:“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吗?”这个问题学生回答都是一致的,即不一定。因为所有同学都知道“一定...”这类表述一般情况下过于绝对。
(二)部分教学内容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过多。例如,第一课第一框,共设置了六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在一个框题中探究与分享活动过多,可能会影响整框教学内容的开展,过多的活动在带来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教师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与部分内容要求不相符。例如第112页的问题设置比较抽象,很有深度,让七年级的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问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理解力还达不到预设的要求。
三、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策略
(一)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七年级是学生升入初中的起始年级,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更应注重自身导向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回归育人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教学反思的能力,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与分享活动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思维能力、情感价值的培养,教师要扮演好同伴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三)依据学生实际,调整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情境问题设计。例如,把第91页的问题改成两个问题:(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名字是很有讲究的,家人为你起的名字有哪些寓意?(2)个体生命对家庭的意义有哪些?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个体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同时个体生命也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这样的修改,让问题与情境相关,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四)重视课程资源开发
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的结合。例如,第119页“最美的普通人”,教材通过最美巡守员和最美司机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普通人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在组织这个互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列举自己心中“最美的人”,学生通常会列举到父母、老师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列举的内容充实课程资源。
(五)时常进行鼓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正向鼓励。运用激励性评价应主动抓住时机,注意眼神、语气及措辞,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励。激励性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探究与分享”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适时的对学生表现出的特长和兴趣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或兴趣产生特定的积极的情感倾向。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课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一个激励的手势、肯定的眼神以及赞赏的语言。
总之,对于“探究与分享”这一新增栏目,教师要重视它的价值,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开展此栏目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此栏目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