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乐演唱者心理变化调节的几点思考
2020-12-08蒋慧
蒋慧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音乐科教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人们的思维和感受以及使用声学的各种技术获得的。熟练的技巧,丰富的感情是演唱者第二创作的必要条件。在声乐演唱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唱歌技能和技巧,以及呼吸的控制,共振位置的统一性等问题,但绝对不能忽略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者的影响。
18世纪的吉阿姆巴齐斯塔曼齐尼在他的《关于歌唱修饰艺术的实践意见》一书中,就提出了克服“胆怯”心理的主张,并把视觉、听觉思维的方式传授到他的教学当中,提出了歌唱时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荷伯特恺撒利的歌唱心理理论论述更是有所突破与发展,在他的书籍《歌唱的科学感觉》《心的歌唱》这两本书籍中,科学、系统地把心理学融入了声乐教学当中。
我国第一位音乐学家王光祈博士开垦了我国音乐心理学这块无人开垦的土地,他在德国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心理研究专著《声音心理学》,从此,翻开了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以后由于多种原因和条件限制,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几乎只是音乐界少数人的个人行为,未见有声乐心理的专门文章发表。我国音乐心理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世纪后期我国声乐领域里萌发了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赵梅伯编著的《歌唱的艺术》涉及了歌唱演唱不良心理问题。徐行效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声乐艺术中歌唱者(演员、学生、教师、爱好者)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歌唱的影响,以及这些规律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声乐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
心理素质弱导致心理的波动,生理因素、性格差异、表演技能不够成熟不正确都会导致心理发生波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声乐、从事演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因此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充足的自信心,也是克服紧张和怯场的重要措施。美国作家爱默生(Emerson)所说:“自信是成功的首要秘诀”。在一定程度上,自信会弥补个人唱歌的不足,有时甚至会超出标准。为了确保拥有美妙的歌声,就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成功。使用这些心理手段进行暗示和调整会使演唱过程中,能冷静地唱歌。当然,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还应该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歌唱水平,并且不要使自己的自信心高于歌唱能力。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心理因素。对于演唱者来说,做好演出前的准备至关重要。唱歌过程中的很大一部分恐惧是由于无法掌握唱歌技巧,无法演唱高音调,并且在接近高音调时心理开始紧张,呼吸不顺畅,嗓子不舒服。这时就会出现紧紧地握着手,双肩抬起,担心高音是否会演唱完美。这些心态通常表明,在日常的训练中,演唱者对演唱技巧没有很好地掌握。通过常规训练可以完全克服这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加强舞台艺术实践。由于现场大量的观众,对光和声音的刺激使演唱者的内心感到恐慌,这导致了他们不确定的精神状态的波动。增强舞台的实际表现的做法是允许身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主动适应这种刺激。多次相同的环境刺激会导致大脑接受这些未知因素,即所谓的习惯变得自然。演唱者应加强自我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实现劳逸结合,这有利于增强人声演唱效果和调节心理情绪。为此,建议演唱者在正式演出前通过彩排和周围人聊天等方式熟悉环境,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也为正式演出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更好地发挥。
加强心理能力的培养。要提高自我放松的能力,增强注意力并克服性格因素等。“恐惧可以击败人类,胜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了一项测试:“您最害怕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认为“死亡”绝对是每个人最担心的,但是测试的结果却证明是“公开表演”。对于即将在舞台上唱歌的演唱者来说,坚强的意志是消除恐惧的更强大武器。意志力较弱的演唱者会比平时的演唱差很多。当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唱歌时,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精神负担。怕登台的人,须强迫自己找到更多在舞台上唱歌的机会。害怕听到别人的负面评论的人,须强迫自己在公共场合唱歌,并听取别人的意见。通常在紧急情况或困难情况下,人的意志最强。因此,更多的公开表演,克服恐慌,将达到磨炼意志力的目的。
唱歌是看似自然,但却是复杂而多变的生理运动过程。从外在到内在,从心理反射到身体,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人类生理运动的能力。声乐演唱者的演唱心理不同,声乐演唱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对于声乐学习者,正确的心理调节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并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指导演唱者在表演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正确掌握声乐的技术技能,更好地理解、处理和表达作品,表达情感,达到最佳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