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0-12-08范义山
范义山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湖北 襄阳 441050)
一、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进展
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下,高职院校围绕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要,建设了一些业务系统,逐步建立了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提升了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化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数据孤岛、身份孤岛和信息孤岛渐生。由于流程复杂、数据难以打通,使得用户体验较差,师生满意度偏低。
近些年,随着师生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信息化的服务主体也在发生着转变,逐步开始由关注传统的业务部门“管理”,向关注“以人为本”的服务进行转移。这个转变对高职院校提升学校服务治理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信息标准执行存在缺失,缺乏有效执行手段与工具。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相关信息化工具,导致信息标准的执行存在缺失,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存在较大问题,导致校级整体共享数据质量不高。
2.未能形成校级数据资产,整体数据质量偏低。在原有建设框架下,围绕校级数据资产的采集、管理、开放、消费的全生命周期链条尚未形成,管控手段和工具缺失,无法形成数据资产全过程的管控,校级数据质量整体偏低,不能有效支撑各类业务系统的调用,不能有效支撑各类微服务微应用的数据供给与消费。这种数据管理状态,最终会逐步沦为数据沼泽,将来治理难度极大。
3.原有信息化框架的开放性需要提升。传统的服务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个应用,顶多在底层做数据交换平台,技术体系上来说,它是封闭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整体服务化转型,将会有大量的微服务、微应用出现。原有的信息化整体框架,它们之间是不开放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打通数据、流程、身份和消息与上层各服务应用之间的关系,在有效支撑前台各类微服务、微应用的同时,方便各类型已建和新建业务系统、微服务、微应用的接入,实现真正的数据通、流程通、身份通和消息通。
4.配合服务化转型,师生综合服务效能较低。早期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由于时间较早,理念相对现在落后,校级的各项办事事项与流程无法在线处理,未形成围绕事项办理的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师生综合服务感知度较低,事项办理的过程性数据与结果无法实时采集和评估,综合服务的效能偏低,不利于学校整体服务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思路
(一)全面开展数据治理
1.需要为数据治理工作成立相对高位的组织机构并配套数据采集、管理、消费的机制与方法论。2.数据治理重点在对数据标准、数据流向的再次排查和优化。3.数据治理优先需要对当前的在库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诊断和分析,解决当前校内存量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数据资产情况、数据集成情况、数据资产开放情况以及最终的数据质量检测情况)判断当前存量数据的问题,通过半自动化和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初步满足当前上层服务应用的需要。通过专业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对存量数据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向数据责任部门提供对应的数据质量报告,促动各数据责任部门对相关在库存量数据进行优化和调整。4.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反向引导数据治理,打造优质服务生态,通过上层各类微服务应用的使用,反向引导数据治理工作的可持续化开展。对存量数据的质量检测与分析,只能解决一时的数据问题,但很多时候,数据的质量问题都是由于各业务系统生产时就存在问题,所以在对存量数据进行质量处理后,必须通过上层微服务应用的使用,实时反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数据问题,并提供在线反馈渠道,高效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数据治理更加的持久和有效,才能更好地打造闭环的校级服务生态环境。
(二)一站式服务全覆盖
突破业务系统的边界,以全局化的思路,用户的视角,构建融合线上和线下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单体应用到综合服务的转型。通过便捷的服务应用构建工具,按照不同身份需求对各类型信息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运营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构建,实现师生综合服务全覆盖,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业务系统微服务化改造
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原本单体的应用化整为零,以解决一个问题为边界,拆分成多个独立专注的微服务,将大系统解耦成为微服务。控制单个微服务的规模在一定程度,降低应用的复杂度,提高Bug修改、新功能实现的效率。每个微服务可以独自开发和部署,采用、更换新技术框架及语言的成本大大降低。不同服务能够独立运行、扩展,便于根据服务特点采取最匹配的硬件,同时隔离运行环境,不会相互影响可靠性。
(四)打造智慧校园开放平台
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服务师生为目标,打造智慧校园开放平台。统一制定应用的注册和接入的标准,统一规划应用的管理机制,提供启停,开放策略、发布终端等管理功能,统一规划应用的权限设置,操供分级授权、同步授权等机制,统一设计高标准的应用的展示风格和交互体验。平台对外提供完全开放的标准服务和接口,为任意符合标准的应用和服务提供接入、使用到治理的全生周期运行管理服务,并有效连接各类开发者、校内信息中心、校内业务部门、校内师生用户,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共同获益的良性生态。
通过校园开放平台实现快速接入校内外服务资源,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快速搭建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可见,减少数据集成和系统升级带来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