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2020-12-08章思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章思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供给侧升级不断加快,国家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社会的全面进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实施扩招100万的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吹响了职业教育的全面现代化的号角。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职业院校教师是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力量、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双高”建设的重点是教师的成长与教师团队的发展,其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院校的高质量的发展。如何打造“双高”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内涵

“师德”是指作为教师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师风”是指作为教师所具备的风格,二者一个注重内在的道德情操,一个注重外在的行为习惯,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德师风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新时代的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也有了新的转变和时代内涵。

(一)信息化

信息技术对于高职教育有着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也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素养的提升成为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和担当。

“双高”建设中,将信息化教学的使用作为“双高”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动模式,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更加体系化、机制化。首先是对信息的高度敏感。能够迅速捕捉信息技术与教育科研的契合点,明确自身的需求,精准地捕捉到信息的可利用性,从而为教育教学和研究所用;其次是对信息的高效利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高效利用、整合、表达、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表达和传递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变的生动、精准、深刻。再次是对信息的敬畏和社会责任感。在对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时候,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具有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保护自身和他人的信息安全,利用信息的传播性传递正能量。

(二)智能化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升级、生产力跃升的驱动力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中,在线课堂也凸显了在线教育的交互性不强、操作复杂等缺陷,而新一代的人工智能,通过创设高情境下的智能学习环境,有利于攻克现行在线教育由于技术限制带来的难题,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共享化

“双师型”教师需要通过共建产教融合的培养联盟、共建应用技术开发服务基地、共建高水平的教师发展中心、共享实训研发基地等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校企团队的协同工作机制和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的制度,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如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例如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企业生产实际的案例,教师将案例转化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建设脚本;在协同工作中,专业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技术人员教学基本功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在教育理念上,共享教育也是未来教育面向个性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表现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个体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四)专业化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高水平”意味着专业化,也从传统的“双师型”转变为“工匠+专家”新的“双师型”,强调教师的“执教”与“职教”标准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从工科院校到职业院校,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技术程度和实践要求都有很大差距。教师团队缺少真正的技术骨干和行业骨干,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的途径

(一)开展教师培养工程,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素养

未来职业院校教师要具有教学理念的自我更新和提升的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技术运用的能力、新形态和新模式课堂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实施能力、应用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方面通过校企间的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等组建的教师小组,开展教学、技术创新等专业活动。另一方面要结合“双高”建设和学科特色出发,注重开发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培训,利用 “互联网+”的新科技的手段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培养良好的信息浏览和筛选的能力。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等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定期举办教育信息化大赛,将成果互相观摩和学习,同时利用传帮带的方式,带动学校整体的信息化的水平。为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去。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岗位、不同职业经历的教师,开展不同的技能培养和强化,包括教学专业发展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分类培养的技能提高计划,从而更精准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从多维度来评价教师的考核标准

良好的师德师风需要配套的评价机制为导向,构建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得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从教学效果、师表塑造、与学生共性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在评价主体上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领导等多维主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定性、定量方式相结合,从评价依据上,要内在动机和外在效果相结合,充分考虑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保护和鼓励教师的热情与积极性。充分运用师德师风考核的评价结果发挥导向、监督作用,严管与关爱并举的方式,强化考核的效果,严惩失范行为,遏制师德师风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协同管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格局

2019年印发的关于《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强化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明确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主要职责”,目前院校已经成立教师工作部,但在教师师德师风管理问题上仍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问题要依托教师工作部牵头主导作用,形成党委领导要亲自谋划,教师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部要协调多部门联合配合,形成上下联动、管理有效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除了教师工作要发挥牵头主导作用,还要联合学工、人事、党建、教学、科研等工作协同,共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专业特色的师德师风活动。

(四)完善师德师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既要发挥制度刚性的约束作用,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制度机制,列出适合学校建设的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将师德师风建设贯彻到教师管理的全过程中,制定培训制度,强化纪律教育,将师德师风的培训纳入教师的岗前培训、岗中、岗后轮训的全过程,为“双高”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发挥师德师风的模范榜样的作用,要注重挖掘身边的优秀师德师风的案例,通过真人真事来诠释师德师风的内涵,增强师德师风的感染力和针对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语

“双高计划”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面对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新内涵和新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学校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为教师提供政策保障,提高其积极性,不断加强其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